段琳卿:梅花香自苦寒来
摘要:中岳嵩山位于河南中部登封市,东临郑州,西望洛邑,作为中原文化发源之地,书法之风盛行。1973年出生于登封的段琳卿先生,自幼酷爱书法,经年勤奋练习,是登封书法界的佼佼者。
本报记者 吴建有报道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中部登封市,东临郑州,西望洛邑,作为中原文化发源之地,书法之风盛行。1973年出生于登封的段琳卿先生,自幼酷爱书法,经年勤奋练习,是登封书法界的佼佼者。
段琳卿,字砚曦,号嵩阳居士,别署尚珍阁主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钟繇书画院副秘书长,河南省二七书画院特聘书法家,郑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登封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其书法作品曾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全国第二届隶书艺术大展、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全国书法展等大型展览,作品及传略被刊入多部典籍中,连续被登封市文联评为先进文艺工作者及先进个人。2011年出版《段琳卿书法作品集》。
段琳卿出生在登封一个幽闭的小山村,祖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对读书解字知之甚少。段琳卿却自幼酷爱书法,中学时期,他便省吃俭用,攒钱买来颜、柳字帖,描摹临习,锲而不舍。由于没有接受大学教育,段琳卿高中毕业后便进城务工。但无论处境如何艰难,工作多么累,他从未放弃对书法艺术的探索和追求。段琳卿正是凭借自己对书法的热爱和不懈的努力,从这片热土和石头岭上走出,最终走上书法之路。
入行以来,段琳卿曾先后得到张海、欧阳中石、李刚田、旭宇等多位书法名家的指导,书艺获得了提高。学生时代临摹颜、柳字帖,为段琳卿打下了坚实的楷书基础。随后,他又涉及隶书、草书、魏碑和墓志,遂得唐法外的纵逸和动势。段琳卿30多年学书得到最深刻的认识是,“临帖是学书的不二法门;理解、感悟是学书得以进步的基础;汲古、创新是取得成就的艺术规律。”
他学隶入手《史晨碑》,通过一段时间的临摹,他对汉隶的用笔和结体了然于心。但这只不过是写隶的第一步,随后他又临写了《张迁》《乙瑛》《礼器》《西峡》《石门》诸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汉碑气象朴茂的沉厚之气局及诸多审美特征。其目前的隶书主要取《石门颂》之宽博结体和以中锋为主的篆书线条特质,显得自由奔放又不乏沉郁之气,基本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
而对于艺术气质颇为奔放的书家来说,不进入行书、草书的创作是不足以满足其博大、豪放的性格与广泛艺术追求的心灵。段琳卿在学隶的同时,从集王羲之《圣教序》《兰亭序》及诸多手札学起,他深知,书不入“二王”,则不得正果。手下有了晋人的“韵”,他继续临写了《苕溪诗》《蜀素帖》,意在得其“四面出锋、风樯阵马”的豪放之气。
此后段琳卿又醉心于王铎潇洒、跌宕之任情恣性书风,在《拟山园帖》《琅华馆帖》及诸多巨幅立轴中寻觅他所醉心的狂肆、沉郁之气。由于他有明确的艺术追求和一颗易于颤动的艺术家心灵,很快便于行草书中写出了苍劲、宏大、沉郁、野逸之书风的令人激动的作品。
碑文临写上,段琳卿除临习唐碑外开始临写《石门颂》、《嵩高灵庙碑》等汉魏碑刻。他往往是白天务工,夜间临摹,直至月朗星稀,东方欲晓。广采博取、刻苦钻研和厚积薄发让段琳卿的书法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
在业内人士张延安看来,段琳卿的隶书取法《张迁碑》《西狭颂》《石门颂》等汉碑,“行笔沉狠老辣,略带毛涩,颇具金石之气”;段琳卿所作的魏碑得益于《嵩高灵庙碑》,“方刚冷俊而不拘其形,中宫收紧而四方辐射”;段琳卿的章草出自《月仪贴》《出师颂》一门,“取法纯正,用笔灵巧,结字古雅,很有魏晋风范”;段琳卿的行草书露二王、米、黄之风,“大笔直书,飘逸洒脱,浪漫激荡”。
时光荏苒,如今段琳卿居于儒释道三家荟萃的嵩岳山麓,坐看山云、耳听松涛,蕴山水钟灵、悟古碑精华而书风亦趋大变。在业内人士看来,段琳卿的各种书体既和道家无为而有为之旨,亦如儒家中和、不偏不倚、含蓄中庸之势,更趋禅宗修法无边,云游洒脱之雅。佛道儒三教荟萃的嵩山文化对其影响是深刻的。段琳卿的书法被当代书法大家李刚田先生评价,“任情驱驰而法度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