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琴声——谈我的民间艺人题材创作
文/李振
中原地带自古是以农耕闻名的,特别是豫东,原野辽阔,一马平川,农民朴实而勤劳。千百年来,他们的生活平实而欢乐,除非饥荒和战乱,他们守着自己的宅子和田地,春种秋收。入了冬,人就闲了下来,民间艺人三两一伙儿,带着家伙什儿,走村串镇。夜色下来的时候,村边地头,支个场子,打着鼓点,人群便从四处聚拢过来。须臾,村子上空便弥漫起艺人嘶哑的腔调,声声入耳的是朝代兴衰或者西厢情深,混杂在这腔调里的还有旱烟的辛辣、嘈杂的乡音以及偶尔的狗吠……
这就是我的原乡,我在豫东的村庄里生活了二十年,灵魂和血液早就被乡情浸透,所有根深蒂固的习惯都离不开这片原野。
在宝丰县城南,有一个特殊的庙会,据说传了千年不散,人称“马街书会”,每年正月十三,全国数千名民间艺人负鼓携琴汇聚于此,在几百亩的麦田里亮书献艺,趋而观之者数十万人,热闹非凡。
我从零六年开始去马街采风,一直延续至今。每回站在原野上,听着琴声和吟唱,内心都会被深深地触动。社会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巨变,每个人的生活都被挟裹在这变革的洪流中前行。原野里的春种秋收在大机械的轰鸣中变得简单而快捷,大部分人涌进城市,留守成了每个村庄的特殊风景。村庄没有了忙闲季,冬天没有了人群,艺人们的腔调和琴声跟留守的老人一样,寂寞地被尘世遗忘在了古老的街巷。
今天麦田上的马街书会也渐渐地失去了写书(祭祀、婚丧等习俗邀约艺人)的实用功能。但每年仍有近千名民间艺人来到这片麦田,拉起弦子对天吟唱。
我真切地观察过每一个艺人,在他们身边,人群熙攘,声浪鼎沸,高音喇叭响的震天,淹没了他们的喉咙和弦子。他们却如置身静室一般,不苟地拉着琴弦,忘情地嘶哑吟唱,闭着眼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渐渐明白,艺人们的琴声和吟唱似乎不是给他人听的,而是他们借助这琴声和吟唱宣泄着自己内心的苦乐,这片麦田,是他们灵魂独舞的舞台,他们要把积攒了一年的情绪完全自由地表达出来。如果一定要有诉说对象,那这对象一定是天、是地,是耳畔呼啸而过的北风!艺人们的世界与外在的喧嚣无关,只属于他们自己。在这片麦田里,他们吟唱的是一首浪漫的、写给自己内心的诗篇。
这是我执着于表达民间艺人题材的初衷,我把这些作品归结于现实主义,因为现实主义具备批判性。古老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与当前剧变的社会不会无隙兼容与同步:具原乡精神的现代人一边参与着新时代的建设,一边找寻着母乳时代就形成的精神旧居。这是一对略显尴尬的矛盾。有些东西注定会被时代抛弃,或者以另外一种方式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