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河艺术家 > 相关报道

大河艺术家

网上展厅 作品集 相关报道

再传统的当代实践——艺术家魏小杰的学术状态

大河艺术网 2022-11-18 19:51:50

  中国现当代雕塑的发展,有一个“再传统”的过程。

  19 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雕塑发端与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西方艺术的语言形式,传统雕塑的现代模式主要侧重借鉴西方现代性艺术序列的革故鼎新,未能对中国雕塑的观念和语言进行本土化构建 , 从而形成了本土传统语言系统与美学观念的缺席。1949 年以后,深受前苏联文化影响下的新中国雕塑走向了一条范式化的现实主义路径。到后来的“85 思潮”,随着西方文化再次涌入,当代艺术寻求开放包容、“求新求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仿效西方、转译海外经典不成为彼时的时尚。在西方中心论的文化殖民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中国当代雕塑开始面临“文化、身份焦虑”以及自身语境缺失的纠结与困境,经过一段时期的反思后开始“向内关注”,开启对生存状态、精神归属以及本体语言的再认识,追求艺术个性与独立精神;同时从本土文化的根性意识出发重新审视“当代性”的问题。从“去传统”到“再传统”,中国雕塑在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中逐渐开创了当代艺术的局面。

  在当下雕塑界,常以是否具有“当代性”为标准评价一个人的作品,即衡量其作品的创作思维、人文内核是否具有当代意识,以及艺术风格是否具符合当下的美学趋向。我认为,“当代”与“传统”是不矛盾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甚至可以说是共生的关系,中国的当代艺术是不可能割裂传统独立存在,而是基于传统的文化再生,一种“再传统”的过程。这一点在很多当代雕塑家的作品都有体现,魏小杰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魏小杰教授出身学院,有艺术家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在长期的创作、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尤其对于“传统”的认知是基于对东、西方文化艺术系统的研究之上的一种“沉淀”,反映在当代艺术风潮中的独立态度,不流俗不盲从,以颇具女性视角的细腻、感性,坚持探索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

  魏小杰教授的创作路径历经当代中国雕塑开放、发展、转型的不同时期,在这个艺术风潮此起彼伏的时代,她对“当代艺术”始终保持着冷静而敏感的状态。长期以来,她坚持对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体系及雕塑发展史的学术梳理与发掘整合,从纵向的历史源流中生发出对本土文化的虔诚与自信;她的艺术具有包容性,体现在她对多元文化的主动感悟,这来源于她对生活、对艺术从容自得的态度。从《晋南唐宋元寺观彩塑式样研究》《三维世界的翱翔》中可以看出,她的创作实践建立在理论研究上,通过由精神体验到外在形态的转化,将作品构建为某种符号化的“隐喻”。作品《孕育》《暖》《祈——和平的祝愿》等一系列以母爱为题材的雕塑作品,也充分体现出其从个人情感体验逐渐升华到对社会学、人类学的普世性思考。

  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脉的母体和主干,在文化传承中呈现深厚隽永、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学。魏小杰教授作为中原文化的探索和挖掘者,从中原文化的本体基因中汲取营养,将这些元素巧妙 地植入作品之中,所凸显的神态气禀与含蓄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是这位坚持本土文化创新的艺术家从内心体悟到外在视觉的综合体现,也是小杰教授始终秉承的艺术信念。作为一位深耕艺术创作、研究与教学的实践者,魏小杰教授以包容开放的文化格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夯实了郑州大学美术学院的学术基础,将雕塑专业建设成为国家一流专业,使之成为全国雕塑学科建设的案例专业。

  深耕传统,再造经典。魏小杰教授的艺术之路反映了这一代文化人的自省、自觉、自强的过程,也印证了中国当代雕塑“传统——当代——再传统”的发展路径。相信正值成熟期的魏小杰在创新发展的路途中,会走得更远,期待她在教学和创作中取得更大成果。

  景育民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1年12月18日



Copyright © 2001-2023 大河艺术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526598700

邮箱: daheyishuwang@163.com

未经大河艺术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