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争臻:用杂技艺术呈现“红色南京”
董争臻
南京市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名家
“南京是一座红色之城,亦是一座英雄之城。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用主题鲜明的文艺作品去讴歌英雄前辈所创建的丰功伟绩,传承红色精神,传播红色文化。”
步入南京艺术大楼,推开挂着“南京市杂技团 董争臻·名家工作室”牌匾的房间大门,南京市杂技团团长池文杰正和几个骨干演员围坐在一起。
一场视频会议正在进行中。
“池团啊,我认为《大桥》这部剧还有几个地方需要进行微调,咱们一起来讨论下……”屏幕那头的人正是董争臻,他是北部战区(原沈阳军区)陆军前进杂技团原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近年来,他与南京市杂技团合作,编创了杂技剧《渡江侦察记》《大桥》,是位乐于和队员分享经验的“老大哥”,团里的队员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董团”。
△董争臻 跨界融合,拓宽杂技发展思路
1970年12月,12岁的董争臻从家乡成都特招入伍,迈进了沈阳军区政治部宣传队的大门,成为了一名人人羡慕的“解放军小战士”。
在部队宣传队,董争臻从基本功学起,倒立、翻跟头及体能练习,别人付出十分努力,他就付出一百分,甚至二百分。
凭着一股拼劲儿,董争臻迅速成长。
1987年,董争臻创作并主演的《快乐的水兵》创新性地将舞蹈融入杂技表演,在全国赛事中获得荣誉,在中国杂技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988年,董争臻成为了喜剧故事影片《丑角波洛》的男主角。这部电影里加入了魔术、滑稽、传统戏法等元素,在当时显得非常新潮。
此后,他编创的杂技、魔术、滑稽节目屡屡在国际、国内赛事中荣获金奖。董争臻也被誉为“中国杂技之星”“东方小卓别林”。
△董争臻(左)出演《丑角波洛》男主角
“这次从杂技到影视的跨界打开了我的视野,为后来杂技剧的创作打下了很好的综合基础。”董争臻说。
随后他在中国杂技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1988年起他多次应邀成为央视春晚剧组的编导。
从《幽默杂技新春乐》《追·炫》到之后的《高车踢碗》《争奇斗技》等,董争臻为央视春晚创排的多个杂技节目让人们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2019年春晚杂技节目《争奇斗技》
1999年董争臻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称号;2000年,他被任命为沈阳军区杂技团业务副团长;2008年,又成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文艺晚会”导演团队编导,为这场全世界关注的盛会贡献创意。
“张艺谋导演当时筛选了很多个杂技领域的创作者,最终定下了我。”
董争臻说,晚会呈现的效果让他毕生难忘。
在奥运会开幕式《星光》的演出中,地面的两千多名杂技演员用人体搭建出了一个“鸟巢”,郎朗坐在“人体鸟巢”中间弹奏着钢琴,天空中,9岁小姑娘朱巧妍放着一个大风筝飞过鸟巢。
“春晚和奥运的经历拓宽了我对杂技发展的创新思路。让我认识到杂技应该融入更加多元的要素,同时,也要尝试通过杂技去‘讲故事’。”董争臻说。
△董争臻和小演员朱巧妍合影
从2016年开始,董争臻迎来创作上的又一个黄金期——每年创作一部大型杂技剧,四年间先后创作了《海星花》《渡江侦察记》《东方有竹》《战上海》,而且这四部剧都分别荣获了“中国文联文化艺术基金扶持项目”和“国家艺术基金创作资助项目”。 摸石过河,创排“红色杂技剧”
说起受南京市杂技团的邀请编创《渡江侦察记》的故事,董争臻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2017年。
“南京市杂技团团长池文杰和我都有在部队工作的经历。当时我听他说打算编排一部红色题材的杂技剧,用于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顿时就有了兴趣。”
董争臻和南京市杂技团的创作团队商量了很久,最终决定编排一部杂技剧版的《渡江侦察记》。
董争臻说,创意背后是两个考量。其一,渡江战役胜利和南京解放,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中国人民迎来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前景。
其二,南京是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的光荣城市,而渡江战役正是“军民融合”的双拥范例之一,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军民鱼水情深。
但用杂技讲红色故事,是件新鲜事,也是件难事。
董争臻说当时市面上的杂技剧题材主要集中在神话、武侠、儿童等,鲜有红色题材作品,创排过程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
此外,《渡江侦察记》之前出过两版电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何将这个老故事表达出新意,考验着主创团队原创的功力。
历经数个不眠之夜的讨论,董争臻很快理清了创作思路:“我们既然选择用杂技来讲故事,就要充分发掘杂技艺术‘惊、险、特’等特点,同时要让这些杂技技术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服务。” 匠心巧思,多元呈现杂技技艺
董争臻创作的《渡江侦察记》共分四幕六场,讲述了渡江战役前夕,我解放军某部为配合大军作战,派遣侦察小分队渡江,在江南游击队刘四姐等人的引领和配合下,历经艰险智取“江防图”,出色完成侦察任务的故事。
整部剧情节紧张,悬念迭出,人物个性鲜明。比如,为在舞台上塑造出侦察兵“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特性,董争臻设计了侦察兵乘帆船穿越封锁线的情节,演绎出惊心动魄的“过江时刻”。
△“过江时刻”——《渡江侦察记》剧照
“如何呈现我们的帆船在敌人眼皮底下过江?我们让杂技演员们通过高空攀跃、翻腾特技等多种杂技技巧表现刘四姐和张连长爬上桅杆眺望,看到敌人探照灯快要扫过来了,就赶紧把船帆降下来。等探照灯扫过去了再升起船帆,加速过江。”
“这样的设计既展现了演员高超的杂技功底,又增加了剧情上的悬念感。”董争臻说。
董争臻最满意的一幕莫过于剧目临近尾声时,侦察小分队的老班长为保护刘四姐不幸牺牲的场景。
舞台用红绸涌起火红的波浪,董争臻表示,这里运用了杂技的“绸吊”技巧,来表现老班长“黎明之前身死去”,同时通过老班长和新婚妻子在空中的互动,展现军属对亲人逝去的追思。
△“勋章”——《渡江侦察记》剧照
画面最终定格在一枚由杂技演员在空中造型而成的五星形状的“勋章”上。在恢弘壮丽的音乐声中,这枚熠熠生辉的“勋章”冉冉升起,表现了人民对渡江英雄的崇高敬意。
2017年7月28日晚,杂技剧《渡江侦察记》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首演,现场座无虚席,不少观众看完后连连点赞,表示像这样的红色杂技剧还是第一次见。
同年,该剧荣获第三届江苏省文华奖“文华大奖”;2019年,又获江苏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不少年轻编剧纷纷来向董争臻请教创作秘诀,他却谦虚地说:“我们是用自己对英雄主义的理解和感悟,对现代观众审美的洞悉和观察,打造出一部看似传统,实则时尚的作品。” 创新探索,始终“正在进行时” 在杂技剧创作的道路上,董争臻的创新探索始终是“正在进行时”。 2020年,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南京市杂技团的合作,董争臻再担编剧大任,参与南京市杂技团反映南京长江大桥建造历程的杂技剧《大桥》的创作工作。
△南京市杂技团里的“董争臻·名家工作室” 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有着“争气桥”之称。 在董争臻眼中,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历史题材,如此浩大的工程用杂技语言来进行表达,在国内还属第一次,因而在剧本创作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和主创团队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去南京的桥工新村走访当年的大桥建设者、到纪念馆考察参观……经过一系列的寻访采风后,董争臻有了主意。
△董争臻(左)和池文杰去“桥工新村”采风
“我们希望呈现给观众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单是交通枢纽设施意义上的桥,而是一座联系事业与生活的桥,也是一座联系情感与命运的桥,更是一座联系个体与集体的桥。” 董争臻说,这在创作上意味着要 “从大事件中抓典型,在小细节中显真章”。 比如第三幕《攻坚再克难》主要展现建设者攻克技术难关,完成水下深潜焊接。董争臻在创作中把握住了人在水下游动体态和在空中悬吊体态相似的特点,在舞台上没有一滴水的情况下,通过魔术节目《悬飞人》的精巧构思,生动地展现出大桥建设者在水下作业的逼真状态。 剧情上最惊心动魄的是第五幕——《舍身救沉井》。
△“舍身救沉井”——《大桥》剧照
“沉井”是大桥“打地基”的一种方式。董争臻在剧情上设计了建设者乘坐小艇在安置“沉井”过程中遭遇洪水,导致“沉井”摇摇欲坠的画面。 演员们通过四人荡环来模拟波涛中的小艇,用惊心动魄的技巧表演和飘荡起伏的道具,将观众的情绪带入了抢险作业中。 在董争臻眼中,《大桥》是一个大工业背景下的宏大题材,适合影视描述,难于舞台剧呈现,而且很难将大桥建设的磅礴气势与人物情感的细微描述达成有效关联。 他说,这部剧的创作让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剧本前后修改了十多稿,为的就是通过简约却不简单的剧情,带有观赏新意的杂技技巧,辅以多种技术的舞台呈现,凝成一段当下与过往的时空呼应,展示出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者们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2021年4月13日,《大桥》在南京市文化艺术中心成功试演。多位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者在观演后激动地说,这部杂技剧让他们回想起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大桥》剧照
眼下,董争臻又在为第三部南京红色题材杂技剧寻找创作思路。他说,这部剧依旧是一部希望能够唤醒回忆、引发感动、触达心灵的作品。 “南京是一座红色之城,亦是一座英雄之城。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用主题鲜明的文艺作品去讴歌英雄前辈所创建的丰功伟绩,传承红色精神,传播红色文化。”董争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