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河艺术家 > 相关报道

大河艺术家

网上展厅 作品集 相关报道

裁剪春风入剡藤——姜宝平书法小记

大河艺术网 2021-11-22 21:44:18

  孟会祥

  宝平兄整天忙里忙外,不得闲暇。他忠于职守,处理事务井然有序,忙而不乱。而种种事务、酬酢之余,夜半明灯,才属于他自己,属于他的书法。一艺有成,付出多少心力,外人哪得知。

  古来书家多踞要荷重,事务烦剧。在繁杂的事务中,可以练出思维力、举措力,更可以磨出定力、胆魄和气度。宝平兄是聪明人,然而与人交往不用聪明,全用笃诚;宝平兄是忙碌人,然而与人交往不会显得急不可耐,而是款款谦和,大概得益于日常的修养,诚而有定,得体、豁达。

  于是运之于书,没有名士气的张狂,更无游侠式的浅薄,气息如一泓清泉,十里春风,文质彬如,温其如玉。

  宝平兄擅行书,自宋人入手,得米芾为多。结字减其跳踯而加以平正,行笔减其诡谲而务求精准,章法疏朗,行列齐整,望之清隽之意扑面而来。近日见其章草,也不作流行的乱头粗服之态,而与文人草稿书如索靖、史游、皇象为近。宝平兄偶涉章草,大概是为了增加行草书的朴厚,然而种瓜得豆,其章草的潜力却不小。而楷书平素也不大示人,学褚有得,尤其是其中笔致的细腻,非深于楷书者,不能体味其精微。一般人看楷书先看面目,不究用笔,能于行笔转承处留心交代,就找到了书法的肯綮。

  宝平兄不论作何种书体,皆有清气,这是他自觉的追求。于是有人认为其凝重不足,要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不禁想起有人论朱自清的学问文章,以为清浅是其短处,而鲁迅觉得,清澈见底总比一潭泥水要好。如果朱自清也写得老辣深沉,那就不是朱自清了。

  附记:此文作于2008年2月26日,转眼之间,两年多过去了。去年,得宝平兄2009年年历卡片一套,共12帧,书风已有转变。转变得最为明显的,是上溯二王。表现在起笔上,切锋直下,遂即铺毫,纳入中锋;表现在转折上,裹束紧密,节奏朗然,是转是折,清清楚楚;而收笔沉稳妥当,从从容容。运笔过程,不复是往日的平铺直叙,而是即中即侧,处处得力。这是帖派用笔的核心所在。

  正所谓“知之匪艰,行之维艰”,这说起来并不复杂的技法,操作起来,实在太难了。就我自己的经验来看,这些规矩早经别人点破,而自己也心悦诚服、信受奉行,然而,临帖时,或许还能够有一二分得意,字帖一合上,也就全无章程了。有时在废纸上信手涂抹,不知哪来的灵感,也能偶尔笔笔纳入轨道,“心手双畅”起来,然而一旦要正经写一件东西,特别是“公然作书”时,便立刻又茫然无措了。孙过庭说,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通楷则,少不如老。我们这样年龄的学书者,不老,也不少。少时谈不上有扎实的基本功,倒是手上有不少习气。说句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我们直接承载的,是碑派流风或者碑帖不分的混沌状态,用笔有着简单化的天然缺陷。在所谓能书之后,得闻帖法,就需要“洗心革面”。通过别人讲、自己看,知道了;通过临帖和摹拟性书写,能做到了。这还不算。必须把这些技法,通过肌肉记忆的方法,长到手上,才能期望下笔就应规入矩;只有应规入矩之后,才可能谈得上神采之类。这一过程,宝平兄是如何实现的,我不清楚。我把他的卡片放在原先电脑桌上,即每当面对显示器时,就参照揣摹,放了一年。现在又一年过去了,还是望尘莫及。噫!

  嗣后又见到宝平兄的一副对联,基本上还是米芾的基调,而加之以二王的清峻。较之年历卡片,点画中又多了“筋”。筋,来于运笔的弧线,也来于运笔的疾徐,前者产生结构性的弹性,后者产生时间性的张力。字的生命感,往往多半来于此。是知宝平兄之精进,又上层楼矣。

  做事和从艺,虽然并不一定相得益彰,其理则一。有势如破竹者,节节以通;有如缠乱麻者,久而愈纷,宝平兄步骤清楚,故能日有所进。想想不少早年成名的人物,故地盘旋者有之,甚至节节败退者也有之,人物浪淘,宜其湮没。所以,把持得住,乃无等等咒,据此,也可以展望宝平兄他年的大成。

  2010年10月19日附记

Copyright © 2001-2023 大河艺术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526598700

邮箱: daheyishuwang@163.com

未经大河艺术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