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河艺术家 > 相关报道

大河艺术家

网上展厅 作品集 相关报道

秋意云水,象中有境——品郭忠信画作

大河艺术网 2021-10-03 12:09:58

  文/席卫权

  与忠信兄相识已久,往来却不绵密,经年偶遇也匆匆。此兄方脸美髯、身形清癯,宽厚待人、内存刚正,相交有人文气,风雅而平易,令人感佩。

  郭忠信是中原画界的文化人,毕业于河南大学,清华大学访问学者,画外喜读诗书、日课临池,精研典籍、撰文立说,其著《历代山水画的意象道境》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其文见诸《文艺理论与批评》《美术》《装饰》《国画家》杂志等刊物,颇引业界关注。在绘画方面他虽广为涉猎,但主攻山水,讲求由理入道,创作实践与文论相合。在绘画风格和美学思想方面其上承宋元文脉,自然适意、苍润简远、幽旷清秀,下溯明清意趣,潇洒隽朗、墨色淋漓、格法多变,能融会贯通、借古开今,师法自然、观照现实,自成面貌。

  他的山水画主题可概分为两类,一类趋向探究传统、巧借今法,以形写神中由笔墨达澄明,如《雪韵况味》《秋山流韵》等,超脱如幻境,光影婆娑、清远野逸、净水无波;一类贴近生活,能实景入画,如《和风余韵》《山乡秋歌》《馨香》等,现邻家居舍、寻常巷陌,牧羊北坡、茶香竹影。忠信兄画山水不求多,不会因为“胸有成竹”而刻意造景,平日读书观画赏了心、游山望水动了情才下笔,画中情愫隐然,静中取意,显勃勃生机,因而十分耐得细品,可谓画有特质故不流俗。

  其作品特色之一是以形塑境、不碍笔墨。山水画自宋元至明清,逐步形成了一种诗意为先的审美意象。文人画作借由笔墨使转所追求的写意精神逐步解构了“形似”的必然,从“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到“逸笔草草”或“似与不似之间”的过渡,带来一种情感表现的自由和“不求形似”的自在。但这种传统实在需要修为和悟性,画中须凸显对笔墨语言的准确把握和对内在“文心”的透彻理解。此中“造型”与“笔墨”常有矛盾,执意“造型”又兼得笔墨是为一难。而忠信兄兼有中西绘画的长期实践经验,加之精研书画学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的画以笔墨塑型,树有阴阳、屋可起居、山分南北……景实而境虚,观之质朴实在,可迁想得妙,既求得意境又不失书写意趣,难能可贵。

  其二是他的作品中技不避巧,“尚意贵神”。中国书画传统“尚意”,一般讲究宁拙毋巧,以自然朴素之象求神采和境界。但巧与拙也是个辩证关系,不经验“巧”的过程实难达成对“拙”的正确理解,一如“极饰反素”、“大巧若拙”等古语都隐含此理。忠信兄的画作整体风格偏向工稳,状物写形多见巧思,笔墨章法皆有法度,与之论画,可知他在艺术求索的道路上对“语言”探究的谦逊和执着。他曾在画史研究的有关著述中总结到:“无论唐、宋、元山水画的独辟蹊径、造化自得,还是明、清画家静虑理法、畅道顺则,都可以从中推究各自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需要我们再进一步温故笔墨、体悟妙理,感悟历代山水画家的情怀”。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论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明人杨慎有云:“有工而无性,神采不生;有性而无工,神采不实”。忠信兄的绘画理念与诸贤相合,认为绘事畅神,工巧为用,关键在不拘泥。

  其三忠信兄画作气象端正、润泽。“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亲近山水可以视为中国古典文人养心明智的一种方式,映照的是澄怀观道,人品修行的态度。清人王昱主张画者唯有重养性修品,“则理正气清,胸中自发浩荡之思,腕底乃生奇逸之趣”。山水画布白可求奇僻,墨色可以恣肆,但气息要正,正所谓“象由心生”。画之格调显现执笔者品性、学识、旨趣、情感和智慧,是其心灵和人格的关照。观忠信兄画作如品香茗,听雅乐,清澈纯美,安闲淡泊,无火气、无霸气、无做作之气,既便下笔繁复,仍能简约从容,景象中透出虚静与空灵。相信达此意象必与他平日德行学养相合,也与他的澄明心境相应。忠信兄与“山水”有缘,自幼生长于豫北太行山东麓的古城,此处云梦山相伴、淇河环绕,绿水青山,水田盈野。他常为此感到满足和欢愉,自言“道从欢喜生”。

  品读忠信兄山水需得心境,画如其人,低调内秀,娓娓道来的笔墨铺陈中,能见儒雅、劲健、洒脱、灵秀,且温润、朴厚、亲和,近观远望,莽莽苍苍,泉声淙淙,夏山如昨,秋水临风,自有一番诗意。最后摘忠信兄诗句为结语:“象象之有象中意,意意之有意中境”,期待再次偶遇。

  丙申年丙申月卫权于河南大学东九斋记

  本文作者:席卫权,河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Copyright © 2001-2023 大河艺术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526598700

邮箱: daheyishuwang@163.com

未经大河艺术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