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大师阎立品与马金凤的姐妹情缘
2006年5月,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豫剧的荣誉。对于有豫剧(又叫“河南梆子”)祥符调发源地之说的河南省封丘县,这些荣誉则具有更加特别的意义。因为豫剧“六朵金花”中的两朵,“荷花”和“牡丹”,正是根系封丘“长”起来的。“梅花”陈素真、“月季”常香玉、“菊花”崔兰田、“牡丹”马金凤、“荷花”阎立品和“兰花”桑振君,这是热情的观众对豫剧六位大师的昵称,用不同的花代表每一位艺术家,以表达对她们的热爱。
师姐和师妹
阎立品是封丘县人,1921年2月出生,1932年入开封义成班,拜杨金玉为师,工闺门旦;马金凤是山东省曹县人,1922年11月出生, 5岁随父学唱河北梆子,1930年入开封义成班,拜马双枝为师,改唱河南梆子,工青衣、老旦。
阎立品的师父杨金玉是封丘县人,10岁入科,师承封丘县小天兴班门生、著名河南梆子旦角演员郎高,宗祥符调;20岁成为义成班班主,26岁成为开封永安舞台掌班。
马金凤的师父马双枝是河南省开封县人,8岁学唱河南坠子,16岁拜杨金玉为师,改唱河南梆子,工闺门旦、青衣。作为豫剧第一代坤伶,马双枝常在开封火神庙登台献艺,人们总是奔走相告,争相观看,盛况空前。
1929年,杨金玉和马双枝师徒二人喜结连理。作为众所周知的模范夫妻,杨金玉和马双枝共同成为了义成班和永安舞台的掌门人。不久,马金凤和阎立品先后成为开封河南梆子“杨家班”的弟子,只是“同宗不同门”。因此,后来成为豫剧主要流派的“阎派”和“马派”表演艺术被解读为“阎马一家,师出同宗”,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按照梨园的规矩,同宗弟子的辈分称谓从入门时间的先后,而非本人的实际年龄。马金凤入义成班拜师学艺的时间比阎立品早,应该是阎立品的师姐。然而,无论私下还是公开场合,马金凤对阎立品却是一直以师姐相称。显然,在这个事情上,马金凤没有遵循梨园的习俗,而是以年龄为由,把阎立品作为自己的姐姐加以尊重。
阎立品是当代豫剧“旦行”大家之一,她以高洁无瑕的人格品性与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赢得无数观众的喜爱和赞赏。马金凤则以清脆圆润的“金嗓子”和飒爽英姿“帅旦”形象,受到万千观众的爱戴和赞扬。她们是一对豫剧姐妹花。
分久必合
阎立品和马金凤虽是师姐妹,但并没有同时在义成班学艺。因为阎立品入义成班学艺时,马金凤在一年前就因家庭原因离开了义成班。尽管如此,但二人都非常珍惜这种“班友”关系,一有机会就相互交流,合作演戏,共同进步。
1943年前后,阎立品和马金凤分别到安徽界首演出。由于相同师承关系的原因,阎立品刚到界首,马金凤就前来看望并邀请她到密县戏班一起演戏。由于阎立品担心自己与密县戏班的豫西调演唱风格差别太大而未能前往,但是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由此可见一斑。在界首演出期间,两人相互照应相互支持,红极一时,后被界首报界根据民意调查,连同徐艳琴和毛兰花(后改为毛凤麟)一起,评为界首豫剧“四大名旦”。
阎立品和马金凤时间最长的一次合作始于河南省商丘专区。
1951年7月,马金凤所在的界首市解放剧团到商丘市演出,受到商丘热烈欢迎。同年10月,在商丘专署领导的挽留下,剧团留在了商丘,成为后来的商丘专区人民豫剧团。1953年初,商丘专署领导为了加强剧团的综合实力,抽调专业干部到剧团协助工作,主要进行剧目整理和人员充实。1953年10月,根据马金凤的建议,商丘专署从邯郸把阎立品请到了商丘,加入商丘专区人民豫剧团,此时的阎立品刚刚解散经营了两年的“立品剧社”。
1953年11月,商丘专区人民豫剧团根据商丘专署领导的指示和安排,从商丘出发,开始了剧团整顿后的首次华东巡回演出。这次巡演自1953年11月到1954年6月,历时7个月,途经南京、上海、杭州和徐州,演出剧目72个(包括折子戏),共演出250多场。后来红遍大江南北的《穆桂英挂帅》就是以马金凤为主的创作团队为这次巡演,在传统老戏《老征东》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并首次与观众见面的。用现在的眼光看,此次巡演无论对阎立品还是马金凤,都具有历史性意义,为两位优秀的豫剧演员日后成为誉满中原的豫剧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3年12月16日,商丘专区人民豫剧团在上海丽都花园大戏院的首场演出是马金凤主演的《穆桂英挂帅》;随后连续5天是阎立品主演的《柳绿云》和《邵巧云》。在该团为这次巡演准备的全部剧目中,阎立品担当主演的有20个,包括《游龟山》《秦雪梅》和《春秋配》;马金凤担当主演的有29个,包括《美人计》《黄鹤楼》和《西厢记》;二人合演剧目6个,包括《香囊记》《二堂献杯》和《鹊桥会》。豫剧的这次“闫马双绝”精彩呈现可谓旗鼓相当、珠联璧合,在上海掀起了一波豫剧大潮。
适逢抗美援朝结束,根据商丘专署的安排,商丘专区人民剧团接受当地政府领导,从1954年2月末,开始在上海慰问解放军驻沪部队和刚刚回国的志愿军部队。
1954年2月27日,慰问团登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长江号”炮舰,前往崇明岛开展慰问活动。阎立品表演的是《扫穴犁庭》,马金凤表演的是《穆桂英挂帅》。当两位艺术家风格迥异的唱腔回荡在“长江号”上空的时候,舰艇官兵欢声雷动。因为就在7天前,毛主席乘坐“长江号”炮舰在武汉视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亲笔题词“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此时此刻,穆桂英“我不杀安王贼永不回家门”的誓言与海军将士的爱国主义情怀交汇成为一首军民团结保家卫国的交响乐。
剧团在上海期间,京剧大师梅兰芳多次到剧场观看阎立品和马金凤的演出,对她们的表演给予高度评价。也就在那一刻,开启了她们与梅兰芳的戏缘。不久,梅兰芳分别于1954年1月在天津和1957年9月在洛阳收阎立品和马金凤为徒,并随后各赠凤冠一顶;1957年,梅兰芳在西安演出期间与阎立品见面,把自己主演的《游园惊梦》介绍给阎立品,希望她移植到豫剧并成为她的代表剧目;1959年3月,梅兰芳将马金凤的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移植到京剧,作为他对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剧目。这是梅兰芳在新中国成立后排演的唯一一出新戏。
这一段“京豫联姻”早已成为梨园佳话,折射出的是中国戏曲大师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为中国戏曲添砖加瓦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尤其是阎立品和马金凤这一对师姐妹为推动豫剧向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展所作出的积极努力。
为艺术孜孜以求
1955年10月,为支援洛阳的工业建设,河南省人民政府把商丘专区人民豫剧团调到了洛阳市。1956年1月1日,洛阳市人民政府以该团班底为基础成立了洛阳市歌舞团(后改为洛阳市豫剧团)。同年7月,洛阳市歌舞团首次进京演出,阎立品主演的剧目《姐妹告状》和马金凤主演的剧目《穆桂英挂帅》均获得巨大成功;12月,该团参加了“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阎立品的参赛剧目《藏舟》和马金凤的参赛剧目《穆桂英挂帅》都获得演员一等奖。
然而,就在洛阳市豫剧团上上下下庆祝两位艺术家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阎立品突然宣布离开洛阳市豫剧团。阎立品的这个决定在当时豫剧界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了各种猜测,直到本世纪初,“豫剧名旦六大家画传”系列丛书的出版,才揭开了这个持续了近半个世纪谜团的面纱。
阎立品上过学,识文断字,善于思考,对艺术精益求精,经常对老戏文加工提高,如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秦雪梅》就是她根据传统老戏改编创作的。据阎立仁在《阎立品画传》的记录,阎立品在洛阳市豫剧团工作的时候,“为了让闺门旦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情感达到和谐统一,阎立品把她的唱腔音调提高了,开始用F调演唱,这样音域拉宽,能表现唱腔在高低音域内的情感,增添了她声腔艺术的魅力”。
阎立品之所以把自己的演唱调门提高为F调,是因为她认为这样舞台效果更符合角色的身份。然而,传统戏曲是团体项目,音调的调整,无论调高或调低,都会影响到一起合作的演员,因为每个演员都有最适合自己的音调。例如,马金凤唱E调,徐凤云(小生)唱降E调,王二顺(老生、花脸)唱降E调。由于F调分别比E调和降E调高出半个和一个全音,这对于任何以唱为主的演员来说,无疑是一个不易跨越的障碍。即使一方勉强迁就对方,也不会长久,况且不止一方。阎立仁在《阎立品画传》中谈到:“1957年,阎立品在剧团内的角色配合上遇到了困难,一时得不到解决。剧团领导坚持要她唱低弦迁就某合作者。以阎立品对艺术的执着和个性,她做不到。哪有演戏不遵循戏曲规律的道理?那不是要砸戏吗?阎立品万般无奈,只好离去。”
阎立品不惜舍弃多年和自己朝夕相处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包括师妹马金凤,显然是想追求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
“豫剧皇后”陈素真曾把阎立品称为“一尘不染的莲花”;著名戏剧家吴祖光也曾在《戏剧报》和《新观察》连续发表文章,盛赞马金凤是一朵“洛阳牡丹”。尽管两位艺术家的从艺、生活经历、艺术风格不尽相同,但是她们在漫长的艺术生涯里,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对豫剧表演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各自的艺术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是相同的。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如果说盛开的花朵象征当下繁荣昌盛的景象,那么,沃壤厚土所代表的则是未来万物生长的根基。期待封丘这块浸透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土地孕育出更多的戏曲之花。
编辑:方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