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家动态

痕迹——马国强人物画的“内涵”与“外延”

2023-06-25 23:39:35 字体大小【

  作者:李韬

  他一直在“知行合一”,学思践悟,惟精惟一,留下痕迹——痕迹就是风格,痕迹就是学养,痕迹就是胸襟

  “马老,最近忙什么呢?怎么这一段没见你?”

  “啥也没忙。我天天见你呀!你目中无人。”

  插科打诨间,段位见高下。

  从“小马”到“老马”,经过了岁月的锤炼与世事的雕琢;从“老马”到“马老”,又洊历了为学的沉潜与为道的修炼。

  马国强顺理成章,完成自然更迭。

  为学日益,斑驳成图,留下痕迹;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

  今年初夏,马国强应邀赴浙江湖州采风。

  在湖笔博物馆,他竟然见到八年前的题字“吾用湖笔,吾爱湖笔”;展橱里还有他用过的湖笔陈展,展示牌云:“马国强用笔”。

  从“人名”变成“名人”,其间崎岖,甘苦自知,不足向外人道也。

  春暖

  《春暖》

  1979年,在第五届全国美展中,周思聪的国画作品《人民和总理》获得了一等奖。

  此画所描绘的是1966年,河北邢台遭受强烈地震,周恩来总理去灾区看望灾民,“毛主席让我来看望大家,慰问大家……大家一定要团结起来,团结就是力量!”鼓励他们重建家园。

  5年后,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也有一幅同类型的作品《春暖》,画的也是周总理在人民中间,作者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画家:马国强。

  那年他32岁。

  这幅作品与韩书力《邦锦美朵》、范扬《支前》等一样,成为马国强推开画坛厚重大门的“有力之作”,也成为他至今屹立于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

  为了画好这幅接近六尺整张的《春暖》,马国强“毕其功于一役”,光小稿就画了好多张。作品从构思到完成,也得到过叶浅予、黄胄等诸多前辈的悉心指导。

  《春暖》采用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手法,表现了周恩来总理走进陕北农家,与百姓鱼水情深的场面;色彩饱满艳丽,形象惟妙惟肖;树上物阜年丰,枝头腊梅怒放,老农声情并茂,妇女笑逐颜开,儿童无邪羞涩,娃娃好奇招手;画面中还有“一条鱼、两只鸡、三只羊”,应当分别代表年年有余、吉祥如意、三羊开泰。

  马国强匠心独运,用心良苦,精心经营。作品画竟后,即被中国画研究院收藏。

  人有人的命运,画有画的命运。

  1984年,马国强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手头作品不够,就想到了这幅作品。

  他赶紧跑到北京,几经辗转,在一个存放各种农具与杂物的地下仓库里,花了大概一整天的时间才找了出来,又一路绿灯取了回来。

  该作品不仅入选了全国美展,千禧年还入围了“20世纪百年中国画展”等全国重要美术大展,成为马国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今年1月8日,周总理忌辰。马国强在朋友圈留言并配上《春暖》——“为了忘却的纪念”:

  每年一月八日时,总是老泪纵横日;

  四十七年彻骨痛,直至今天难离逝!

  怕覆盖的人群不一样,他又在抖音中贴出《春暖》,并配上张凯丽演唱的《发黄的照片》。

  在他家客厅照片墙上,还真有一张“发黄的照片”:那是当年创作《春暖》时,与黄胄、杨力舟、郑军里等全国创作团队完成指定任务后,大家拍的一张黑白照“大合影”。

  曾有一位广州画商看上了《春暖》,要出几百万永久收藏。马国强想到这幅作品的艰辛创作和坎坷命运,画一出手就“黄鹤一去不复返”了,以后是无尽的“烟波江上使人愁”。

  念及此,确不舍;咬咬牙,不卖了。

  2010年10月15日,《春暖》无偿捐给了河南省美术馆。

  现在,有一些工笔画家的作品和照片并无二致,有的甚至借用各种工具,透视描摹,为像而像,没有精神。

  就像一个美人,两眼空洞,胸大无脑。

  对此马国强颇为担忧:他们笔下中国画的本体主义杳无音讯、失踪缺席,作品既没有艺术性,也没有学术性,更没有徐复观先生所提出的“中国艺术精神”。

  就这,作品竟然还一度炙手可热?!

  奇了怪了?

  当年郎世宁来到中国,带来了一批欧洲古典主义作品,康熙看后,把宫廷画院院长邹一桂找来,让他品评。

  邹一桂看后说:“工则工矣,不入品评。”

  邹一桂早在《小山画谱》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三曰火气,有笔仗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过甚,绝少文雅;五曰闺阁气,描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蹴墨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

  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这两年艺术市场大浪淘沙,图一时热闹者终归寂寞,浮表面泡沫者早晚涨破;而真正的大鱼、大虾、大王八,依然潜伏水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建设者

  《建设者》

  马国强是“中原画风”的举旗者,而今大纛猎猎,风起中原,席卷全国。

  浙江福建,广西云南,甘肃辽宁,北京天津;所到之处,画界点赞,观者如堵,好评如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原厚土铸就了中原画风“传统、生活、创新、中正”的创作定位和“蓬勃、正大、刚健、醇雅”的精神追求。

  一言以蔽之:中原画风创作思想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写实主义,创作风格是传统主义。

  从艺术流派形成的规律来看,古今都是顺其自然成派,而非依傍门户,生硬造派。

  所以叫“中原画风”而不叫“中原画派”, 马国强也是深思熟虑、反复斟酌过的,也是他研究和学习历代画派成因、发展、壮大、形成、叫响、认可的结果。

  就像山西烩面来到河南就变成河南烩面一样,中原画风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管你是京派海派,管你是金陵岭南,到了中原,都被雨打“风”吹散,笔墨回炉再造,风格融汇重塑;既富南方蕴藉,又具北方雄强。

  爱好就是事业,事业就是爱好。“鱼和熊掌兼得”。夫复何求?

  在文联和美协工作这么多年,虽然行政事务冗繁缠身,但马国强依然能处理得事事有着落,件件有落实。

  简政放权,秩序井然。

  不仅没有耽误自己的绘画,而且“利用职务之便”还开阔了视野,施展了抱负,精进了业务,反哺了画艺。

  主政河南美协期间,曾多次公开声称不喜欢现当代艺术的他,却成立了全国省级美协中第一个现当代艺术委员会。

  河南的现当代艺术一直在正确轨道上健康发展并引起全国关注,不能不说他的“允许、保护、支持,但不褒扬”做法的独到。

  被称为“法国良心”的伏尔泰曾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马国强思想开明,对外开放,尊重“生物多样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

  干好了送鲜花,赢掌声;干不好遭唾弃,背骂名。

  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这个可不是谁都能驾驭得了。

  马国强对人才的爱惜举荐,在美术界也是共知共识的。

  当下几乎所有60岁上下活跃在省內乃至北京的河南籍画家,都受到过他的提携。

  河南省书画院年轻专业画家宋彦军,被中国艺术研究院看中。他助力推动,以携来者。

  叶浅予先生曾说过:“速写本就是画家的笔记本,它为画家准备了创作素材;其次,它本身又是一种绘画艺术,它的任务是捉住描写对象的一刹那,它必须练出心灵手快的本领;速写是线条的艺术,对于线条技巧的锻炼,画速写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其实对于每个画家而言,速写都是他们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和集取日常素材的主要途径。”

  马国强一直把画速写作为自己保持绘画状态的日课与久功,保持笔头功夫训练有素的草原与疆场。

  自言没什么宏图大愿,也没想过扬名立万,更没考虑过出艺术年谱、留史料档案、建美术馆、博物馆、档案馆。很多画过的草稿、小样、插图都扔了,画过的速写不少也随手撕了送人,最后都辗转流落到了古玩城。

  幸好,后来认真整理、梳理了一下,把存下来的速写都无偿捐给了河南省美术馆,没有成为“河南艺术史上的失踪者”。

  “这些作品凝结着我半生的心血,捐给河南省美术馆,也是了却了自己的一个心愿。同时希望年轻的学画者用心体验生活、深入生活画速写。”

  《素描》

  用笔圆融流转,游丝铁线;用墨淋漓清逸,氤氲幽郁;造型比例精确,骨骼肯定;偷师徐悲鸿“通过以素描为基础的表现手法来谋划画面和塑造形象”中国画技法,汲收任伯年融汇中西、凝练概括、劲健流畅、力度内蕴的线条,借鉴黄胄笔歌舞墨的奔放明快、墨色交融的视觉美感,百炼钢化绕指柔,形成独特的“马氏绘画语言”。

  “只管低头拉车,无须抬头看路,切莫左顾右盼。须知身后那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才是你最好的艺术宣言与岁月歌吟。”

  作品画好了,无异于孩子出生。起个响亮的名字,虽不用测生辰八字、验天格地格,但也要画龙点睛,抓人眼球。

  就像给新闻起标题一样,马国强格外重视作品的名字,比如他创作的一系列代表作《春暖》《建设者》《天域圣水》《人民公仆》《和谐彝寨》《马街书会》《巴扎归来》《下井》《佛堂午膳》《塔吉克之舞》《朝圣者》《正午阳光》《老河》等,他总能找到“画眼”,直奔主题,提纲挈领。

  所有的无心插柳,都是水到渠成。

  三日一山,五日一水。铁杵成针之功,水滴穿石之韧,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灵魂,做得了冷板凳,熬得住真孤独。

  靠手艺生活,凭本事吃饭。马国强把书房兼画室比作自己的“生产车间”,老伴周老师就是“车间主任”,不仅监工,而且打理日常事务。

  画毡上各种约稿函、日程表、合同书,挂图作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老河

  《老河》

  有一年,马国强在陕西写生时看到一位老农,拿着一根长长的旱烟袋,满脸沟壑犹如岁月冲刷样,坐在一块石头上,乐呵呵的;一口“牙可稀”,满嘴都跑风,背后是干涸的河床、流年的沧桑。

  眯着眼睛看世界,牙缝里面品人生。他隐约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创作《老河》时,他缘心立意,以情结境,变描为写,书法用笔,甚至老人的每一根胡子都是双钩出来的。

  有这功夫并愿意下这功夫的人,在整个艺术界应该凤毛麟角。

  刘文西在陕西的一次美协会议上专门提到《老河》这幅作品,大意是说一个陕西老农却被一个河南画家给“抢走”了。

  弦外之音,不言自明。

  《老河》的背景创作,“一不小心”暴露了马国强山水画方面的娴熟功力。有画商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让他画一批青绿山水——“画多少要多少”。

  他“无为而无不为”——不是与人民币有仇。“老马”现已“识途”,深谙画道深邃,单纯人物画已经高耸入云,仰不可攀;哪有精力,左顾右盼?

  有艺术评论家评价马国强的人物画为“文人画”,他不置可否。

  他觉得“画什么”比“是什么”更实在——“作品自己会说话”。

  一块地里刨红薯,他刨根问底;一条路子走到黑,他永不回头。

  马国强说自己现在“年老色衰”,除非“不可抗力”,不愿意再抛头露面;参加的活动也是一压再压,少之又少。

  他想把人物画嚼烂、悟透、弄精,但陷得越深,越觉得画道深不见底,越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性——老马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马街书会

  《换班》

  上大学时,正值文革。学校的图书馆一直开放,随时可以借书。

  马国强画石膏画累了,就到图书馆借本书调节、缓冲、遣兴。

  新闻的从业经历让他充满了深远的人文关怀,人物画的个性表达又让他特别关注历史中的人物。

  历史虽不忍细看,但他依然喜欢闲翻些历史人文方面的书籍,易中天的《中国通史》通读过一遍,岳南的《南渡北归》也精读一过。

  天天画画,不急;一天不画,心慌。

  三天不练,手生;闲读乱翻,透气。

  画画是个技术主义者,读书是个实用主义者。

  喜读史哲,海量吸纳。作为画画人出身的文化宣传单位掌门人,读书使他在这些单位不致说白脖话、做掉底事、成露怯人。

  有次我去拜访他,客厅茶几上放着他刚看了一半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聊起这位清华大学博士后张宏杰和书中七个人物:从皇帝朱元璋到叛臣吴三桂和忠臣郑成功,他眼光毒辣,见解独到,鞭僻入里,思路清晰,完全不见他出席各种展览时的激情迸发和恣肆表达。

  一团火的马老,被书“冷却”。理性且建设性。

  因为“职业需要”,各类画册仍是“主菜”,但艺术理论、人文历史、社科文学等也都不是“配菜”,更不是“开胃小菜”,仍然是他的“硬菜”。

  也正缘于此,马国强一直保持着对当下和现实的高度警惕和行动自觉。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会有的。

  后汉三国时期的魏国儒宗董遇读书有“三余”之说,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则提出了“三上”读书法,即马上、枕上、厕上。

  马国强任上期间,日常行政事务加上画画日课,读书的时间基本上与欧阳文忠公相像:车上放着一摞书,卫生间里放着一摞书,床头柜上放着一摞书。

  三班倒,无时差。

  赵孟頫的夫人管道升有词曰: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

  上班的日子,“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生活很难规律;退休后“我命由我不由天”,一切走上正轨:晨练、早餐、送外孙、画画、午餐、午休、打球、画画、晚餐、散步、上床、读书、睡觉,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环环相扣,密不透风。

  前两天去他家采访,其间方便,我看到卫生间马桶旁,小书橱依然放着一摞书,最上面的是一本《张宏杰讲乾隆成败》,是《百家讲坛》专题片结集,已看大半。

  书画理论家俞剑华说:"书画家要学好理论,理论家要学好书画。否则失去理论指导,创作水平上不去;写出的文章隔靴搔痒,纸上谈兵。"

  理论是实践的总结与升华,实践是理论的检验与校准。马国强理论与实践并重,实践与理论双修;理论场外指导着实践,实践验证丰富着理论。

  他曾在雅昌艺术网讲过一堂绘声绘色、有声有色、声情并茂的关于中国画的理论与实践课:

  起于自娱与娱人:自娱建立在专业培训的基础上,体现着纯真、个性和快乐才能娱人;

  承于艺术和技术:没有技术的艺术是空虚的,没有艺术的技术是匠化的;艺术要以技术为支撑,技术要以艺术为旨归;技术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技术的升华;

  转于偶然和必然:天份机缘型是偶然,技术累进型是必然;不要把偶然当必然,要用作品说话;

  合于书画同源:书乃心画,以书入画,将笔墨用于造型;“以画之关纽,透之于书;以书之关纽,透之于画”。

  起、承、转、合之间,将枯燥的理论演绎成生动的实践。讲者用情、用力,听者专注、专心。

  教授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专家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马国强属于“专家型的教授”。看对谁呢!

  中原父老

  《兄弟》

  马国强的家乡位于河南南部的一个小镇。

  那是他的出发之地,也是他的心灵原乡。“我只想传达自己对家乡的深恋,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咏叹,对醇美淳朴乡俗的吟唱”。

  2006年,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共同主办 “中国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展”,组委会在中国人物画界遴选出15位画家,马国强成为其中之一。

  他精心创作了《建设者》《马街书会》《雪山之子》《高原秋风》《节日》五幅人物画作品。1.44米高、3.63米宽的《建设者》尺幅最大。

  为了画好这幅巨作,他到建筑工地写生,并与农民工零距离交流,同他们交朋友,和他们拉家常,听他们吐苦水;为了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他又选取数百名有特点、有代表性的农民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将他们凝于笔端,跃然纸上,记于心间。

  眉宇之间见精神,一张笑脸见性格。

  画面C位农民工头戴前进帽,身穿中山装,肩扛着用化肥袋装着的行李铺盖;离近一些,“农业用碳酸氢铵”和漯河市XX化肥厂的地址、电话、邮编都清晰可辨。

  马国强曾一度非常喜欢翻看德国现实主义画家威廉·莱伯尔、“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法国“农民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经典作品。大师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农民的怜悯、对土地的讴歌,指引和照亮着他去发现美、认识美、传播美、塑造美。

  他曾在《我画家乡》中深情地写道:“生活,磨就了一双双微微弯曲、长满老茧的双手,压弯了粗壮的腰肢……这一切,蕴含了人们与自然搏斗的汗水的印痕,蕴含着人们的欢乐和悲伤,期冀和追求,这是一种内在醇厚的美,博大平远的美。”

  这也成为他人物画永远的生命底色和不竭的创作源泉。

  《建设者》这幅作品还有一个名字叫《农民工》。以此观之,“画中人”不就是家乡的隔壁老张、亲戚老王?不就是我们千千万万亿亿的中原父老吗?

  这幅作品曾悬挂在河南省文联一楼大厅,2019年9月16日,马国强受聘为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为表寸心,送份大礼——向母校捐赠了《建设者》这幅代表作。

  对艺术有无诚意,是衡量一个画家能否走远、走深、走实最起码的标准。

  马国强笔下的人物,无论是领袖领导、时代楷模,无论是傣族少女、彝寨姐妹,无论是煤矿工、农民工,传递的都是“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安钢技术员》

  他一直有个宏愿,“为万千基层劳动者写真传神”,特别是中原父老乡亲。

  通过自己的一管画笔,将中原人的朴实、热忱、憨厚、善良“传移模写”,树碑立传——“再陌生的人物也被笔尖摩擦热了,再遥远的人物也被线条摇曳活了”。

  马国强有方闲章“传其神”。以此为铭,心慕手追。

  生活,生活

  《河山》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语)。

  画家既要画出真实的生活,也要画出对真实生活的理解。

  黄胄先生多次强调:“在生活中练功夫,在生活中起草稿。”

  马国强亦把生活作为最大的素材库和“资料池”,书架上一格子一格子的采风照片和一摞摞的写生本,就是明证。

  “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它的血和肉来”,眼、心、手结合,线、墨、染并用。

  2011年8月21日,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展,名称就定为了《生活,生活——马国强水墨人物画展》。

  那是他艺术生涯的高光时刻,也是中原画风走进京城、接受艺术界各位大佬、评论界诸位大咖、政商界每位大鳄检阅、品评、打分的一次很好的机会。

  “五岳归来不看山”。

  马国强成为首位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在豫画家,这也为他之后的创作注入大剂量的“强心剂”:让他更加坚定注重传统、注重生活、注重写实的创作风格,让他更加笃定把创作的目光聚焦在现实生活中的平民和劳动者、凝神于多彩的少数民族生活。

  生活本就苦逼,人生何其坎坷?“不如意处十之八九”,画家笔下就要“来源生活,提炼生活,高于生活”,每个人都对美好生活充满渴盼——“野百合也有春天”。

  马国强还养了一只小狗“馒头”,外形酷似周星驰的“长江七号”。甚至一度他的微信头像就是馒头的大头照,微信名也改为“馒头姥爷”。

  曾经一段,日复一日,你都会在东风渠岸边看到一幅“老人与狗”的温馨画面。

  那位老人就是马国强。

  2021年岁末,“馒头”数日不吃不喝,寿终正寝。

  他的女儿写了一篇散文《世界上最好的小狗》,发表在《文学报》上。文中写道:“十几年来,那些细碎的回忆太多太多,它参与了我无数人生重要或不重要的时刻。我已经太习惯了门还没开就听见它在那端激动地扒门,太熟悉了每餐饭前都要留出一块肉给它的流程。它就在那里,永远在那里,那才是我安全感的一部分啊……”

  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看得我泪眼婆娑。该文也成功入选进《2022年中国精短散文精选》集。

  马国强与“馒头”的故事,也终将定格在岁月的长河之中,有人类与动物的幸福喜悦,也有失去与错过的怅然遗憾。

  暖阳尘世

  《金色草原》

  第一次去拜访马国强,他怕我摸不着门,就给我发来一个“马府进门指南”:郑州市XX路与XX大道交叉口向西200米路南,门前一过街天桥,XX小区,X号楼X单元XX号,比“高德”定位还精准;还怕我找不到,就又发来一个括弧备注(进大院门摁XXXXXXXX,到X号楼X单元楼下摁XXXX,到XX楼XXXX#);进来了,又怕我出不去,就又补充说明:一楼大门门厅左侧一白色按键按后开关,出大院大门XXXXXXX。

  服务到位,暖男一枚。

  约访这篇稿子的时候,我约他时间,他秒回:“几个时间可以安排:1,明天(周二,6号)下午;2,后天(周三,7号)上午;3,周五,周六以后均可。”

  为人着想,理解万岁。

  2017年,我在省美术馆举办个展《风雅颂——李韬书法作品展》,恳邀他出席开幕式;他“习惯性”答应后,我又“得陇望蜀”,请他在开幕式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我因展事冗杂,不能开车接他,就安排一个朋友代接。说好的时间,他一等、再等、三等,仍不见人来,就自己打的到了美术馆。

  他到时,离展览开幕还有近一个小时呢!

  他就是这么“不守时”——老是提前。

  为人做嫁多年,给人写序题签,有求必应,不计其数,早就能出本“题签集”和“序言集”了。而且,他给人题签一般都写好几张——“总有一款适合你”。

  2015年11月,我策划出版“郑向上”特刊,央他赐签,晚上发的信息,第二天一早就让我去取。写了三幅,幅幅精品,让我感莫能言。

  2014年12月18日,“暖阳尘世——马国强人物画小型展”在洛阳美术馆举行。“暖阳”,是反映这个时代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尘世”,是反映他的艺术追求,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关注基层,关注生活。

  2017年12月15日,“墨韵盈尺——马国强中国人物画小幅作品展”在河南省美术馆开幕。虽然都是“小幅作品”,但幅幅精彩;尺幅小,气象大。

  不管是“小型展”还是“小幅展”,这多少也反应了马国强为人谦和直至谦卑谦恭、做人低调直至低到尘埃、待人真诚直至袒胸露怀:“小小的我,所以叫小型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A面与B面,除了工作严谨、从艺严苛、课徒严厉之外,你只不过又看到了马国强幽默、风趣、戏谑的一面。

  时代阳光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马国强也是新时代、新科技、新媒体的“弄潮儿”。

  微博热闹那阵子,他紧跟潮流,放手一“博”;而后,微信兴起,他又紧拽时代尾巴,把自己的萍踪、痕迹用朋友圈报告给“朋友圈”。

  马国强骨子里还有着传统文人的习俗做派,微信用的都是繁体设置。

  现在“十亿人民九亿抖,还有一亿玩快手”,他又从“两微”转向“一抖”。

  从2020年5月12日下载了抖音之后,“日更”也成为画画、打球之外的又一“常态”。

  发抖音除了向画界师友报告一下自己的创作状态,也成为他与外界沟通的一个窗口。就像戏曲演员登台唱戏总想听听观众的反应一样,发了新作可以试探一下粉丝的反应;点赞叫好当然欢喜信受,建议批评也虚心接受。

  目前,他抖音的粉丝量2.8万人,点赞量6.9万,关注661人。可以直播带货、流量变现了。

  2018年7月1日,中国最大民营美术馆江阴海澜美术馆开馆,马国强受邀成为为开馆定制大幅作品的七个画家之一。

  他卯足干劲,全情投入,创作7米长、2米高的“巨作”《喀什阳光》。

  这是他从艺至今画的最大的一幅作品,不是之一;近30个人物,还有羊、狗等配景,整整画了60天。

  画好后,我有幸提前瞻仰了一下,其壮观程度言不及万一:画中人物比真人还要大,我站在画前——“须仰视才见”。

  创作时废寝忘食,用力过猛;画竣后彻底垮掉,大病一场。

  如今作品陈展于海澜美术馆一楼大厅C位,也算对得起两个月的呕心沥血。

  马府客厅沙发后面挂着一幅新画的手卷《绚丽那达慕》,书房兼画室画案上一幅同样尺寸的手卷即将收工。

  这是为迎接建党102周年即将在周口美术馆举办的个展《时代阳光——马国强中国人物画作品展》专题创作的一批手卷,每一幅都人物众多,工写兼备,墨色清丽,浓淡相宜。

  马国强有句口头禅:“好画画、画好画、画画好”。

  他一直在“知行合一”,学思践悟,惟精惟一,留下痕迹——痕迹就是风格,痕迹就是学养,痕迹就是胸襟。

  2019年,河南大学从万万千千名毕业生中遴选十名“最美校友”。这个“最美”明显拼得不是颜值,突出个人贡献,马国强被选中。

  河南大学给他的评语是:五十余年艺术生涯,修艺心,成衷心;十余年媒体经历,怀初心,献赤心。关心母校发展,朴实低调;提携河大后进,不辞辛劳。好画画,画好画,画画好,造诣高迈,风骨独标。

  当然,这不是“定评”,因为在艺术这条道路上,他还在勇猛精进,不让后生。

  天明集团会议室挂着一个幅马国强的书法横披:“一个人来到世上,就应该做一点对这个世界和人类有益的事情”。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不过是雪泥鸿爪,不过是脚印痕迹。

  2023年6月13日客深圳

  2023年6月22日端午节改定

  参考文献

  1、《画家物语》 薛原 编著 金城出版社 2013年3月

  2、《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 李铸晋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年7月

  3、《马国强与中原画风》 郑志刚 著 海燕出版社 2013年3月

  4、《书画世界》杂志 2022年4月号

  5、《对泥人感言》 徐悲鸿 《大陆》杂志 1932年第1卷第1期

  6、《一块不朽的丰碑——论黄胄绘画》 石齐 《艺术市场》杂志 2004年11期

  7、《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8、《画史》 季惟斋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8月

  9、《中国画派论》 周积寅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年9月

  10、《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 陈中浙 著 中华书局 2008年10月

  11、《世界上最好的小狗》 马尧 《文学报》 2022年8月18日

  12、《道德经集释》(全二册) [汉]河上公[唐] 杜光庭 著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14年11月

  13、《周思聪画集》 周思聪 著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年1月

  14、《工笔重彩画<春暖>捐河南省美术馆永久收藏 》 陈茁 河南日报 2010年10月18日

  15、《赤脚天堂:延安回忆录》 蔡若虹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1年7月1日

  16、《蔡国强:农民达芬奇》 蔡国强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5月1日

  17、《国画研究》 俞剑华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08 月

  18、《小山画谱》 (清)邹一桂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年04月

  19、《文心雕龙校注》(南北朝)刘勰 著 杨明照、黄叔琳、李洋 校注 中华书局 2021年5月1日

  20、《生活,生活:马国强水墨生涯周甲回眸》马国强 绘 河南美术出版社 2011年7月

  21、《拳拳赤子心,殷殷桑梓情:马国强捐赠速写作品展30日河南省美术馆开展》 苏瑜 《郑州晚报》 2021年12月30日

  22、《刘国辉写生作品集》 刘国辉 绘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年12月

  23、《管锥编》(四册) 钱钟书 著 中华书局 1979年8月

  24、《世说新语》 (南朝)刘义庆 著 人民出版社 2020年4月

  25、《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张宏杰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6、《叶浅予精选速写集》 叶浅予 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20年04月

  马国强,原籍河南省温县,1952年出生于驻马店市驿城区。

  曾任河南画报主编、河南日报副总编辑兼大河报总编辑、河南省人大常委、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美協主席、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

  现为中国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河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省中国画学会会长、海南省中国画学会名誉会长、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全国旅琼文艺家协会顾问。


  来源:正观新闻。(声明:此文不代表大河艺术网观点。“大河艺术网”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编辑:方小远

相关阅读

大河艺术网

2024-04-24

大河艺术网

2024-04-23

大河艺术网

2024-04-22

Copyright © 2001-2023 大河艺术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526598700

邮箱: daheyishuwang@163.com

未经大河艺术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