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家动态

树立新时代中原画风 构筑更出彩文化高地

2022-09-05 20:46:42 字体大小【

  树立新时代中原画风 构筑更出彩文化高地

  文/王亚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工作及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这为中原美术的发展和中原画风的形成提供了强大持久的动力,奠定了深厚坚实的基础。重塑中原画派,创新中原画风,我们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根植传统沃土,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国精神,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发展的前提下提高,把中原美术不断推向新的高峰。

  一、厚重的河南,筑就中原美术的壮美高原

  中原文化与中华文明

  从历史脉络来看,中原文化几乎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现代汉语词典》对“中原”一词的解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山东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通常来讲,广义上的“中原”泛指以河南为中心的大中原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中原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地区在古代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在5000年中华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商都郑州。河南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多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来自河南。河南是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的发祥地,堪称中国功夫之乡。被誉为“天地之中”嵩山之南的登封,佛、道、儒三教荟萃,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士、高僧名道来此巡幸游猎、讲学著书、隐居修行,三教从对立到合作、再到融合和发展,形成了包容万物、海纳百川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合”理念的缩影。

  中原地区以嵩山文化圈为中心,开封、洛阳、许昌则先后长期位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孕育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河洛文化、三商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诗词文化、戏曲文化、宗教文化和功夫文化,使中原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因此,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

  中原美术与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的繁荣不断推动中原美术的发展,至北宋时期达到巅峰。中原美术的开端可追溯至史前的新石器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如陕县庙底沟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花瓣纹陶盆彩绘图案、河南临汝(今汝州市)阎庄出土的彩陶缸上所绘的鹳鱼石斧图等。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壁画、陶瓷和漆画作品中已经出现了生动的人物和动物形象。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宫殿寺庙壁画,墓室壁画和帛画以及画像石(砖)等美术作品大量涌现,最具代表性如河南永城柿园西汉前期的梁王墓前室顶部壁画《巨龙升天图》,在中国美术史上熠熠生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绘画艺术日趋成熟,出现了如北齐的杨子华(代表作《北齐校书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和曹仲达(擅画人物、肖像和佛像)等一批专业画家,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南邓州市南朝彩色画像砖、洛阳北魏宁懋石室线刻画等绘画遗迹,技艺已相当成熟。隋唐时期,中原绘画名家辈出、佳作纷呈,美术理论逐步形成,张彦远创作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具有当时绘画“百科全书”的性质,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比拟、承先启后的里程碑意义。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中原绘画艺术也达到巅峰状态,最具代表的是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从表现技法上对“散点透视法”运用娴熟,对人物、房屋、桥梁等几何形态的描绘更加科学。

  宋室南迁之后,中原地区也随之失去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势地位,中原绘画艺术逐步式微。但中原美术从官方走向民间,仍以年画、陶瓷装饰绘画、剪纸、刺绣、布艺、泥塑等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保留下来。最突出代表就是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它在发展中不断壮大,至明代达到鼎盛。唐宋时期盛行于嵩山地区登封周边以白釉剔、刻、划技法著称的登封窑装饰瓷器,人物生动、线条流畅、装饰趣味浓厚,被誉为唐宋时期陶瓷装饰集大成者,对钧、汝两大官窑及南方陶瓷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中原绘画,包括传统民间美术都是中原文化结出的累累硕果。

  中原画派和中原画风

  纵观中国绘画史,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中原画派”和“中原画风”并非近年形成,更非当代画家首创,而是源自传统中原文化,源头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南北二宗”中“北方画派”对方刚豪放绘画风格的传承和发展。明代画家莫是龙的绘画论著《画说》首先提出山水画“南北宗论”的说法,认为唐朝时禅宗分为南北二宗,绘画也在此时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的开创者是李思训父子,传承者有赵幹、赵伯驹、赵伯骕、马远、夏圭等,艺术特色多以刚性线条为主,而缺乏柔润、平淡的韵味;南宗的创始人是王维,继承者为张璪、荆浩、关仝、郭忠恕、董源、巨然、米芾米友仁父子,以至元四家,以自娱和抒情为目的,以文秀雅致、平淡柔润为形式。但是,其“南盛北衰”之观点未免过于偏颇。之后,此说被董其昌认可并发扬光大。

  “中原”定义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山东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的大中原区域,相对于江南,与传统“北方”的地域概念基本吻合。因此,有学者直言,北宗画派即中原画派,北宗画风即中原画风。从地域、风格等方面分析,笔者也基本倾向于这一观点。人们常说“中华历史看河南”“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大中原的地域观基本上仍是以河南为中心,中原美术仍是以表现黄河、嵩山、太行山为主的画家群体和美术作品,伴随着中原人文历史而产生、形成、发展和传承。可见,中原画风无疑是中原画派或北宗画派的主要创作风格。

  今天,河南美术界提出的中原画风,时间概念比较模糊,基本上指的是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以来河南美术的绘画风格,这也是大多数当代河南人接受的基本观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2007年,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马国强先生对中原画风概括出“传统、生活、创新、中正”的八字定位,其中,“传统”与“生活”解决创作源流问题,而“创新”与“中正”则指向技法与风格,进一步厘清了新时期“中原画风”的学术定位。理解这一定位,我们不能将传统文化和当代美术割裂开来,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发展的前提下提高。

  因此,发展河南美术事业,我赞同“重塑中原画派、创新中原画风”的提法。

  二、改革的河南,推动河南美术再创辉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谢瑞阶、马基光、贺志伊、叶桐轩、林国选等老一辈画家的努力下,河南绘画的整体实力有所提升,尤其是谢瑞阶创作的《大河上下浩浩长春》被陈列于人民大会堂,被公认为是描绘黄河的杰作,是现代山水画发展的里程碑,为河南美术事业重树了信心、树立了旗帜。

  改革的春风,唤醒中原美术的勃勃生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河南美术界认真贯彻“双百”方针,美术工作者思想得到解放,美术创作题材更加广泛、主题思想更加深化、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更加丰富多彩。85美术新潮,全国上下开启了波澜壮阔的美术理论大讨论和艺术创新活动,高涨的创作热情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集中爆发。1984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作为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美术成果的总检阅及建国35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比前5届美展出现了突破性发展,共产生19件金奖作品,其中国画2件、油画4件、版画2件、雕塑2件、壁画2件、连环画4件、宣传画2件、年画1件。第六届全国美展中,金奖作品集中在油画和连环画两大类。河南美术创作厚积薄发,短短几年,一举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80件作品,曹新林的油画《粉笔生涯》和王宏剑的油画《奠基者》获得银奖,谢冰毅的国画山水《黄河之秋》获得铜奖,11件作品获优秀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河南美术自此跻身全国中游水平。

  十四年之后的1998年,河南本土画家李伯安十年磨一剑,史诗般的宏大巨作《走出巴颜喀拉》叫响全国,把中国写意人物画推向艺术巅峰,为中原美术树立起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被美术界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现实主义画家。李伯安以先贤为范、向经典看齐,以高度的使命感投身美术创作,将中国传统水墨绘画和西方绘画技法有机融合,大胆突破、勇于创新,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集中表现黄河沿岸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状态,讴歌劳动者,叙写时代变化。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生动笔墨讴歌现实生活、用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印记、用传承创新促进文艺繁荣,创作了一批体现中原文化底蕴、展现河南时代精神,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经典作品,为河南美术界增强中原文化自信、促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身上表现出的“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艺术精神,是中原画家群体“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集中体现。在20世纪之末,李伯安先生能够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坚定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着力体现中原风格和中原人文精神,毕生致力于中原画风的凝聚、形成和突破。他笔下那一双双如电如炬的目光、一张张刀劈斧凿的面孔、一股股浓烈豪迈的气息,仿佛呼唤着汉唐雄风,预示着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如同精卫填海,非衔石冲入波涛不能醒世;如同锻造干将、镆铘之剑,非投身炉火之中不能淬锋。他不求名利,却收到了最大的名利;不求永恒,却获得了真正永恒。

  李伯安无疑就是新时代“中原画风”的旗帜,是重塑“中原画派”的先锋。

  美术产业发展,推动中原美术曲折前行

  2016年10月,?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正式提出“要增强文化自觉,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从此,河南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产业,带动全省包括美术事业在内的各大艺术门类的高速发展。但是,在美术产业发展初期,很多人混淆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化”的基本概念,产业发展道路偏离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基本原则,误导部分艺术家丢弃了社会责任,过度追求美术作品金钱利益最大化,使中原美术发展也走了不少弯路。

  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可谓及时雨、雪中炭,一扫书画界的陋习和乱象,为艺术发展端正了方向。我们可喜地看到,今天,专业画家多了、“领导画家”少了;收藏作品的人多了,买来送领导的少了;参加学术展的画家多了,参加商业笔会走穴的少了……真正还美术界一份清净,还学术圈一丝严谨,还艺术家一份纯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河南美术再创辉煌

  河南美术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导向,突出聚焦中国梦、讴歌新时代的创作主题,以人民为中心的美术创作理念在中原美术界扎根结果。广大河南画家坚持以深入生活为创作源头,以获得真诚感动为动力,以高超的创作技巧为支撑,以满足人民需要为目的,努力创作具有中原风格、中原人文精神的美术作品。近年来,各类学术展、写生汇报展、专题创作展、交流展等大型展览活动如雨后春笋般举行,重塑“中原画派”的步履更加坚定;举办“中原画风·河南省青年美术作品展”和“河南省青年美术作品邀请展”,储备可持续发展人才的举措更有成效;“油画中原·河南省百名油画家走基层”系列采风活动持续推进,在全国美术界创立了河南品牌;在多省市举办“中原画风——河南省美术作品巡展”,吹响了新时代“中原画风”的号角;加强美术理论建设,成立了美术理论艺委会,培育美术理论人才,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扶持民间美术等各类创作群体、规范艺术市场健康发展,让更多优秀美术作品走进千家万户,形成全社会关注艺术、参与艺术、崇尚艺术的良好氛围。

  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河南成功入选作品110件,比上届(2009年的第十一届)美展(71件)多入选39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七零后、八零后的新生代画家异军突起,在河南成长起来的青年画家以《寻找焦裕禄》《文化中国·大明》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两项铜奖。河南美术在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上取得的辉煌成绩,标志着河南美术界真正实现了创作导向和发展方向的理性回归。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河南美术再次取得了“三大成果、一个突破”。三大成果:成功举办“河南省第十三届优秀美术作品展”“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壁画展”“第四届全国壁画大展”。一个突破:首次获得全国美展“壁画展区”的承办权,实现了申办国展零的突破。同时,我们可喜地看到,十三届全国美展,河南省161件作品入选,成绩位列全国第九位、中西部第一位,首次跨入全国前十行列。从单项入选量来看,壁画名列全国第二,漆画名列全国第六,水彩·粉画、实验艺术、雕塑全国第七,中国画、油画、陶艺、综合材料、动漫等画种均位居全国前十,河南美术战果辉煌、迈上了新台阶。

  三、创新的河南,描绘出中原画风的秀美诗篇

  伴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河南吹响了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加快构筑全国重要文化高地的号角。重塑“中原画派”、再创新时代“中原画风”,必须根植传统沃土,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政治站位,用新理念、新思维、新手段,在“守”与“变”中开拓新境、绘就时代新风。

  新时代,中原美术要“守”得住初心

  “守”,就是要守住文化传统、守住精神传统。继承传统一方面要深刻领悟中原文化的传统人文特质和内在精神,一方面要科学遵循美术创作规律和发展方向。无论是美术、音乐、戏曲,还是任何一项民族艺术,无不遵循以上两大规律完成文化传承,成就不同的表现特性,传达差异化的审美精神。

  油画、国画等各美术门类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审美诉求和精神蕴含。比如中国画,无论是李唐的高士人物、吴镇的渔父图,还是文同的墨竹图、倪瓒的简约山水,乃至朱耷的鹌鹑图,无不蕴含着“身不屈于王公、名不耗于终始”的高士精神和“托物言志”的人文情怀。中国画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花鸟画中“一花一世界”便是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博大精深的最佳体现。宋代郭熙在《山水训》写道,“山水,大物也”,“大”便道出中国山水画所营造的精神要义。《溪山行旅图》等全景式宏幅巨制中,无不蕴含自然山水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的时代气象。近年来,中国画工笔技法和油画写实技法的融合,使中国画的造型能力显著提高。但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写意”,中国画的创新既要守住“写意”精神,也要守住其笔墨韵味与核心内涵,不能用着水墨,而画的却是水彩和素描。这种游戏式、实验性的创新,不能真正展现中国画的魅力,更不可能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各大美展水墨写意作品越来越少,但工笔写实作品却频频获奖,这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危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把文化传承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坚定守住中国画的精神、品格和气韵,保持中国画的形神、笔墨和审美,传承中华文化的强大基因。

  新举措,中原美术要在“变”中开拓新境

  美术创作求“变”,要求创作者既要继承传统,还要面向时代、面向生活;既要表现时代审美和时代精神,又要以高蹈的视野看世界,广纳百川,取各流派、各画种乃至各国艺术精髓,融会贯通。这就要求画家要有广博的学识、独立的思考、高尚的艺术观和不随波逐流的文化定力。在这方面,谢瑞阶、李伯安等老一辈艺术家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新生代艺术家也创出了新的精彩,不论是中西融合还是“泼彩”写意、传统的笔墨油彩,还是用新材料拼纸捻绳,他们都为中原美术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途径。再说油画,虽然是一百多年前从西方引进,但是从河南连续举办十几届的“油画中原”写生展来看,我们的画家已经从本土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出发,努力注入中国智慧和情境,在写实油画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创作了不少反映中国社会时代变革风云和描写本土自然风貌的优秀作品。在当今国内艺坛,中原油画已占有独特的位置。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指出,“迹有巧拙,艺无古今”,明确阐述了艺术创作不以古今而以水平和质量作为品评的标准,既提倡文艺不能一味仿古、踏步不前,也反对片面地追求形式怪异、荒诞和缺乏生活的无病呻吟,将现代审美和传统思想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相互融合,最终于笔墨中呈现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崭新精神状态。

  新征程,中原美术在新的起点再出发

  美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灵魂。中原美术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文化立场。

  在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新时代,河南的画家群体必须在“守”与“变”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原文化基因,把握好“传统、生活、创新、中正”的创作定位,体现“蓬勃、正大、刚健、醇雅”的精神追求,凝聚新时代中原画风的审美风范。

  我们希望,河南的美术家能始终保持高品格的追求,不忘初心,不为名利,保持用绘画对于人文精神和社会现实的思考与表达。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河南的美术事业一定能够开创新局面,中原画派的大旗一定能够在中华大地再次迎风飘扬,新时代中原画风的美妙旋律一定能够更加响亮、更加出彩。

  (王亚军: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注:此文无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大河艺术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有书面授权者,转载此文需注明来源,不允许更改任何文字和标点符号。



编辑:方小远

相关阅读

大河艺术网

2024-02-27

Copyright © 2001-2023 大河艺术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526598700

邮箱: daheyishuwang@163.com

未经大河艺术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