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家动态

第七届全国画院美展论文 | 乔祎祺:从青年画家创作及主题性美术创作角度浅谈当代画院面临的课题

2022-03-20 23:00:21 字体大小【

  从青年画家创作及主题性美术创作角度浅谈当代画院面临的课题

  乔祎祺

  内容提要:画院是我国美术创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背景对画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画院担负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我们需要在新的发展阶段中,从画院普遍关注的青年美术人才培养、主题性创作,以及青年美术创作者的创作风格与存在的问题等,对当代画院美术创作面临的课题进行研讨。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画院主题美术创作方面存在图解历史、简单化、概念化、形式雷同、矫饰等问题。其次,当前画院青年画家存在理论修养待提高、构思片面的问题。上述问题需各画院在美术创作方面对青年画家进行引导,发挥体制优势,鼓励青年画家坚守创作的人民性与时代性进行理论和技法的深入研习,以此来挖掘青年画家的创作潜力。


  关键词:画院;主题性创作;青年画家;人才培养


  画院是我国美术创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画院古来有之,史书上记载画院自五代的西蜀和南唐就有正式的画院建制,画院这一专门从事艺术创作的机构一直延续至今,已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机构。我国古代宫廷画院承担的任务首先是完成国家教化,传达国家政策,表达领导阶级的主张,以绘画的形式体现国家公器的性质。当代画院也带有国家公器的作用,以美术的形式协助国家推动文化艺术发展,提高人民文化素质。【1】新中国成立后,画院成为国家艺术创作的主干力量,聚结着一大批画家埋头作画,努力笔耕,为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繁荣,为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地做出新的贡献。同时,我国画院由于其制度属性,在美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体现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性。画院除了担任繁荣我国艺术事业的历史重任外, 还注重以专业创作研究提升我国美术创作水平。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画院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奋进,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当下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办法,包括专聘结合的用人机制和组织办法。在这样的规范与制度下,画院整体成果显著,创造出诸多经典的美术作品, 获得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画院的发展中,尤其是在新时代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新的历史阶段对文艺工作有了新要求,我们要把握时代脉搏,把牢艺术为谁服务、创作表现什么等问题的方向。

  学界历来重视对于画院美术创作课题与发展趋势的研究,如在 1997年第十期《美术观察》中的《画院的现状与未来——全国部分画院院长笔谈》一文,刘春华、张绍城、王朝瑞、王庆裕、李树勤、赵正、丁仃、苗重安、王涛、董晓明等全国各画院的院长对画院的现状与未来进行了探讨。虽然各院有其发展的区域性、独特性,然而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相关画院院长关于画院发展的观点与问题,普遍涉及经济分配问题,商业化对画院创作的影响,等等。不同的画院有着不同的解决方法,如杭州画院院长王庆裕讲到,杭州画院是将主流创作与市场相结合,并以聘用合同制的方式增加画家的危机感,进而提升创作质量。此外,经费不足是当时各地区画院普遍的共识。各地方画院发展也存在不同区域的个性化问题。安徽画院王涛认为: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对经济发达地区画院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效应和交流的机会,而处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内地如安徽,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任何机遇都是宝贵的。安徽画院的做法是 : 请进来,走出去, 广交流,多展览,等等。中国各地方画院在 20世纪 90年代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对今天来说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 2017年第二期《国画家》的《以展览促进当代画院的价值体现——名家谈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一文中,以“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为依托,相关专家与学者再次探讨了画院的发展如何进行延伸等问题。一些学者还从地方画院的角度,对画院的发展进行了构想,代表性的论文有董雪莹的《现代文化境域下的坚守与创新——云南画院 35年艺术成就评述》,作者通过对云南画院 35年来的成果梳理,揭示了云南画院美术创作的独特个性,论述了云南画院为新中国文化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作者也指出,云南画院的美术创作与实践是中华民族民间美术现代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2】张廷波的文章《广东美术近五年的创作形态概论——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广东省入展作品为例》同样依托于全国美展,论述了近五年的广东美术创作,肯定了广东画院在青年创作者培养上的作用。针对广东美术创作在全国美展中的成绩,作者也深究了广东省美术创作中的问题,认为阻碍广东美术发展的限制因素,主要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地缘性强等原因。【3】以上有关画院美术创作议题与发展的诸论是从宏观画院发展与地方画院个案等角度,基于不同时代发展阶段,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内容涉及人才培养、地域美术、市场等。鉴于当前研究现状和当前画院面临的时代使命,本文试从青年美术人才培养、主题美术创作,以及青年美术创作者的创作风格与存在的问题等角度,对当代画院美术创作面临的课题进行研讨,以求更为深刻地认知当前画院美术创作的现状,同时对画院美术创作的未来进行展望。

  一、画院主题性美术创作再认识

  主题性美术创作是画院重要的创作方式之一,且就目前画院整体情况来看,架上绘画作品仍旧是画家创作的主体。我们所理解的主题性绘画,主要是指表现国家意志,宣扬政治思想,彰显时代正气,表现正面题材的主律旋绘画。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图绘当代视觉史诗已成为今天画院美术家的历史重任。主题性绘画是图绘视觉史诗中的主流。在变化的时代,变化的世界, 变化的中国,当下进行的主题性创作被赋予诸多当代文化价值和审美特征。探索和拓展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文化价值和艺术表现的更多可能性,已成为当代画院画家的重要课题。画院创作在这一点上明显区别于其他机构或自由美术创作者的美术生产方式与形态。

  (一)画院主题性美术创作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美术创作实践,画院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上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影响创作导向的问题,如图解历史问题、简单化问题、概念化问题、形式雷同问题、矫饰问题等。比如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大家纷纷以抗疫为主题创作了一大批主题作品, 其中就有一些构思极简单的照片式、图片式的作品,这些作品或以新闻图片为素材进行罗列堆砌,或在题材与形式的结合上缺乏推敲。这种静态的、平面化的创作方式,将抗疫精神口号化, 并未让观赏者体会到抗疫过程中闪耀的人性光辉和家国情怀,更谈不上产生美感感召与精神力量。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重视,即一些主题性创作的主题内涵较为模糊,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作的延伸。如刘胡兰精神、太行精神、右玉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内涵虽然受到美术界的普遍热议,并依据相关精神主旨进行美术创作,然而,画院缺乏组织针对性的学习研讨,在意义的挖掘和细节上没有花时间下功夫研究。大家对内涵的认识程度不一,依托于相关主题精神的美术创作渐乏善可陈。上述问题,需要学界对诸多主题的精神内涵反复推敲与探讨,明确其实质与概念,进而为相关主题性美术创作进行供给。

  除了以上创作内的具体问题外,还存在一些外部环境问题。以山西为例,近年来,山西省书画院在美术创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全国美展中硕果累累。然而,相比较其他省份,山西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山西地域经济条件对文化艺术所造成的差距逐渐影响到了艺术创作领域, 出现了画家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矮化现象,这导致山西省书画院的美术创作缺乏一定的地域美术创作自信,而对其他地域、派系进行跟随与模仿,无法形成统一的绘画创作风格,无法产生统一的山西地域特有的绘画派系。过去曾有由于经济、待遇等各方面原因使得一些有一定影响力的美术创作者离开山西的情况,造成了人才流失。需要指出的是,山西省书画院一直努力结合自己的艺术生态环境以及山西社会经济发展状态,推进催生画派的进程。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改变了原有的艺术生态环境,人们对于绘画的观赏方式有了相应变化, 这也为画院主题性美术创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较以往进入展厅直面作品的观赏方式不同,后疫情时代大众习惯性转向网络、视频等平台与新媒体对美术作品进行观赏。平面化的观赏媒介,弱化了观赏对作品细节的要求,也不利于大构图大布局作品的展示。无论观众还是作者会渐渐偏重于叙事性较强的作品,进而对艺术本体的感受力减弱。在疫情之中,画院画家如何与新媒体融洽相处,保持艺术水准的同时提升受众的审美品位与感受力,是当前值得注意的问题。另外,网络新媒体带来的信息碎片化分散了人们对整体社会状况的认知,特别是削弱青年对事物本质的深度思考和社会全貌的把握,画院青年画家应当注意提升自身理论修养,站在宏观的历史高度,深入社会现实, 把握时代脉搏,创作立足人民立场的作品。

  画院青年画家在进行主题性美术创作时,要避免对历史做简单图解,要融入对历史的理解与同情,要避免题材的标签化处理,要通过实地调研的“深扎”体验获得对于人物、事件的深切感受, 用真情实感驱动创作,要用当代人的历史叙述与当代视角思考主题,用新时代艺术家的观念与情感表现主题,从而实现对于 21世纪以来历史题材及现实题材美术经典的超越。除了在技术层面进行相关改进外,在画院主题性美术创作中,还要注意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正确表现历史、现实及政治主题的同时,尤其要尊重美术创作的艺术本体规律,以真诚的美打动观众。同时,要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既要尊重史实,通过文献史实的认真学习进入历史情境之中, 通过深入生活进入现实情境之中;同时,也要关注艺术语言的生动与深入,用符合当代审美习惯的精湛技艺表现历史与现实,用精粹的艺术手段烘托主题。不仅如此,要注意创作观念、语言表现及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做到重大主题表现与艺术家个人艺术追求相统一。此外,对于影响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外围问题,尤以经济、疫情问题为甚,应不断地调整经济发展与画院的关系,在适当条件下,需对画院的美术创作进行更多经济投入,而美术创作产生的社会文化效益,将进一步反哺于当地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是不矛盾的。

  (二)画院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评判标准

  除了上述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议题,即如何评判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好坏”,如何反映出人民性与时代性。尽管主题性美术创作是以重大历史题材和现实生活重要的事件为题材,但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立足点应是当下的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换言之, 就是要以历史题材表达当下的时代精神和普遍的审美诉求。

  人民性是不同时间段的人民群体所反映出的精神特性,这样的特性要随着时代性不断地流变, 人民性始终是时代性的核心要义。主题性美术创作必须体现出时代性特征是画院美术创作者普遍认同的。难的是如何在人民群众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里抓住典型,而这些精神状态通过人们日常的生活、语言、行为等诸多因素体现出来,需要画家扎根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社会实践中,成为真切关怀社会的观察者、记录者,对时代性进行全面而客观的梳理与提炼。在这一层面上,较有代表性的是高小华的油画《赶火车》,对于此部作品,高小华曾讲道:“没有比赶火车的时刻更能了解中国人、中国社会了。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人们来自各民族、各阶层,南迁北返,送故迎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人生百态几乎融于此一刻——那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缩影。”可以看出,创作者是基于日常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将时代性与人民性相互结合, 从人物形象造型上传达了作者对时代的记忆和理解,创作出了极为典型的主题美术作品。而一些美术作品虽然同样是对代表时代精神的人物百态进行创作,但由于自身对社会理解的局限,仅从美术形态与人物个体表征塑造形象的角度展开美术叙事,未能从国家视角去审视其创作。以姚砚泽的作品《红霞》为例,作者以脱贫攻坚主题为基础与创作动机,通过对农民形象进行构思,意图表现当代农民群体的精神面貌。从绘画技法角度来看,作品功底扎实,造型严谨,有一定特色, 生动地刻画出农民群体形象。不过,创作者忽略了脱贫攻坚的国家战略视角,没有充分表现这一历史性伟大成就之所以彪炳史册的意义,进而使得该作品没有客观、形象地勾勒出在脱贫攻坚这样的重大变迁中农民的变化。这一点也是该作思想性上的一点瑕疵。在主题性创作中,无论是宏大叙事,还是微型描绘,人民性与时代性均是其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同时也是主题美术创作中“好坏”的依据与标准。

  二、当代画院青年美术创作的风格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一)当代画院青年美术创作的风格特征

  中国当代青年画家的出生和成长,伴随着中国发展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似乎每个艺术家都在主动或被动地反思自身的思维方式,以新时代的眼光审视着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以及区域与全球的文化差异。新的时代精神赋予了美术界新的要求, 使得当代青年画家要以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进行创作。并且,他们将这种视野和要求直接反映于艺术创作中,以不同的思考路径、表现视角、呈现方式及语言特色,述说着他们在全球化语境中的感触与体悟。近年来,一些画院的青年美术家也获得了显著的成绩。以山西省书画院为例。

  邓媛媛是一位青年女油画家。对于供职在书画院的当代青年画家来说,精神品格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其未来走向和面貌。邓媛媛对绘画精神有着相对独立的自我追求,那股表达自我的冲动是她进行创作的原动力。她力求摒弃人云亦云的观念带给她的影响,在一些既定的概念下捕捉真正打动她的题材和风格取向,因此,这位勤恳的青年画家拥有终身学习且不断吸纳与实验的艺术观点。她的绘画受到蒙德里安、格哈德·里希特、拉斯·艾琳等西方油画家影响,擅长营造画面的整体氛围,经营画面的痕迹较少,风格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物体线的轮廓勾出来后用较随性的颜色块面填充,人与场景都好似实物在人脑印象中留下的边缘不清晰的影像化图像。在梳理她的作品时,可以看到当代青年画家的思想诉求:对人在环境中具体心理变化体现出的探索兴趣, 以及在创作中强调自我的精神诉求。

  姚砚泽是一位青年女国画家。笔者曾在 2021年 5月间为姚砚泽策展《音·尘——姚砚泽个人画展》,展出的 13幅作品是她近一年最新的创作成果。她从多次单位组织的下乡写生中取材,概括乡村农民和孩童形象。展览通过对比两种人物形象创作上的异同,来体现她对人的不同的爱与对生命的感悟。姚砚泽是一位有活跃创造力的女画家,她不断在艺术实践过程中鞭策自己,探索造型意趣和笔墨的写意性。她的人物画一定程度上吸取山水画的技法,在人物解剖结构上发挥积墨、泼墨、焦墨的魅力,用笔洒脱。汪伊虹评价她:“拥有相当扎实的写实功底,并能以此为基础,进行不受拘束的自由形式发挥。以驾驭画面的很强能力与大气,刻画表现着自己对土地与人的情怀。”形式多变是她的一大特点,但她的变化不是追逐流行的变化,而是合目的的、合法度的,在她鲜明人物画的语法下贴近其思想感情的变化。用笔墨创造形象是容易的,给形象赋予精神和思想却不容易。姚砚泽的人物画打动人的最根本之处在于她寝馈朴实的生活,有充实的现实生活经验,非常熟悉创作对象的故事和内心世界,因此其作画细节有合理的组织而全无假设臆造。画家个人情感体验深刻真挚,加之对自身语言个性的笃定,因此她笔下的视觉形象是非常靠近她内心山西农民的视像的,也非常具有典型性。

  姚远是另一位青年国画家,他主攻中国山水画,偶画人物画。浸润在画院环境,他对传统绘画思考充分,也一直探索继承与变革的关系,并将研究兴趣细化到传统文人画与当代工厂题材的结合上。2020 年上半年,他创作了一批工厂题材的作品。为了找准符合题材的笔墨语言表达,他在创作之前临摹过一批传统山水小品。他认为,石涛用笔肆意淋漓,因而其画面清润,在山水中抒发的情志与他在废旧工厂中体会到的闹市取静的闲散心态有内在一致性,因此取用石涛笔墨。面对常见于油画、版画的工厂题材,为避免风格雷同,他用水调过的淡墨加以勾皴,强调笔墨所表现的丰富层次,通幅淡墨,复勾复皴笔触增多,只在烟筒高炉时制造些许泼墨效果,使原本烟火气十足的工厂有了水墨氤氲的淡雅。工厂的精神内涵不同于山水林石,他又用宿墨闷而不通透的特性,体现稳重厚实、朴实粗犷的脏旧气质,但技法表现上并没有脏的感觉。姚远自述:“工厂破败笔笔写之,伤感意境缓缓流出,画面多了些中国画所特有的即水墨性所流露出的书卷气, 使传统中国画萧疏远逸、荒寒幽深一派意境有了新的载体。”构图方面和透视方面,他融合了中西技法,借鉴了蒙德里安格子画。对于透视的把握,他也做了相应的中西融合,将焦点透视、散点透视交相应用。

  程园园也是一位青年女国画家。她过去专注于工笔画,她的绘画风格发生明显变化是在接受公派赴国家画院培训之后。经过一年外出学习的历练,她打开思路,突破了过去在创作上的局限性,从形式和墨性两方面进行自我提升改造,打破写实与写意界限,不再拘泥于客观对象,在作品内涵方面建立起独立思考的框架。比如她创作的《太行民兵》,在表现全民抗日这一宏大题材时, 她从民兵这样的小人物入手,抓住他们在日常操练后舒展放松的面貌,仿佛和平年代工作一天、忙完农活准备回家吃饭的状态。或许对于这些民兵来说,保家卫国就是一件人人应该去做的事情, 与耕田种地并无太大区别,他们本能地为民族生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凝结成了今天我们所歌颂的种种精神。在这幅作品中,她思考了家国之下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避免了概念化创作、空洞地图解战争。画面的视觉效果上,她将山、人、天空重新组合布置为背景,述说人物所处年代和自然环境,创造出符合视觉效果和思想意味的形式。

  从以上作品与青年画家的艺术特点或变化来看,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观察到,当代青年画家创作构思较为新颖。从创作技法上来看,他们大胆地借鉴了一些现当代西方美术手法与观念,在本土原有绘画方式与技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而形成了当代这一群体特有的绘画风格与特征。不仅如此,他们还勇于对中国传统绘画精髓进行吸收,并且利用西方艺术观念对其进行改造。同时, 随着新媒体的介入,画院青年画家的创作制作观念更自由,而且更加注重制作性。画院当代青年画家的创新精神值得赞许,不过,创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二)当代画院青年美术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的各种艺术大展中,具有震撼力的精品佳作数量有限。一些创作内容单一、立意模糊、技法粗糙,内容与社会现实疏离,作品与观众审美需求不贴合,忽略了艺术创作的使命与所在环境的地域性审美习惯。我国是有着悠久绘画传统的国家,无论是在审美观念或是创作经验上,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艺术底蕴。就当代画院青年画家而言,在创作时,立意、形态、内容均要注重与社会现实相一致,注重挖掘本地文化资源,以实现从地域角度而言画院要达到的目的与价值。

  在主题性美术创作方面,画院青年画家们对其投入不强,且驾驭能力不够。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出青年画家就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愿不够,而且理论水平有待提高,且创作态度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青年画家们有其自身的创作优势,他们敢于在作品技术语言层面上的实验性、探索性进行研究与尝试,这符合画院对学术性的追求,不过也不可忽略主题内容上的要求。所以,画院需要在主题性美术创作方面加强对青年画家们的引导,结合自身体制优势,鼓励青年画家针对主题性美术创作进行大胆积极的创作。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画院的特殊性体制,其对青年画家有着一定的人才塑造功能,这主要表现在画院在招收人员的时候,筛选过的人员都是有一定的学院背景,经过系统性学术训练的专业人员,他们基本功扎实,对艺术的判断力强。与市场画家不同的是,画院会为他们提供继续在高层次机构进修和外出学习的机会,保持了他们艺术追求上的纯粹性,并能对他们的艺术追求有着一定的指向性的引导。以山西省书画院青年女油画家邓媛媛为例,经过山西省书画院几年熏陶, 她的绘画题材有了鲜明的转向,从在学院时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关注转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她申请了一系列主题性创作项目,从中我们得以窥见当代青年画家对历史题材和社会的理解与诠释。体制并非对青年画家进行了精神阉割,反而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观察广阔社会生活的窗子,让他们更能把握时代特征,在他们沉淀艺术经验、历练人生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引领他们从关注某个或某些个体到以更为广泛的普遍大众为创作对象,提升了创作的人民性。书画院所提供的丰富的、与学院时代不同的创作环境向青年画家提出了更为复杂、更为接近艺术本质的问题,即价值与构建问题、风格与接受问题、视觉与感觉问题、题材与风格问题、现实与虚拟问题、社会与自我问题、影像与绘画问题等等,如何对这些问题取舍平衡成为青年画家面临的课题。

  综上所述,需要各地方画院依托画院系统与平台,大力地引导与培养青年画家的主题性创作意识与思想,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提倡青年画家吸收我国传统绘画的特色,深入普通大众生活, 以此来丰富自身的美术创作。

  结语

  今天,画院聚结着一大批专业画家,特别是一批有素养、有潜力的青年画家,埋头作画,努力笔耕,为社会文化艺术的繁荣不断地做出贡献。基于此,本文试从青年美术人才培养、主题性美术创作,以及青年美术创作者的创作风格与存在的问题等角度,对当代画院美术创作面临的课题进行研讨,针对不同的问题提供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借此对画院美术创作的未来进行展望。

  (本文作者为山西省书画院展览部副主任、三级美术师。)

  【1】杨晓阳、张江舟、刘大为、卢禹舜、周京新:《以展览促进当代画院的价值体现——名家谈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J],《国画家》,2017 年,第 2 期。

  【2】董雪莹:《现代文化境域下的坚守与创新——云南画院 35年艺术成就评述》[J],《美术》,2020年,第5期。

  【3】张廷波:《广东美术近五年的创作形态概论——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广东省入展作品为例》[J],《中国美术》,2020 年,第 1 期。

  注:此文无中国国家画院、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大河艺术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有书面授权者,转载此文需注明来源,不允许更改任何文字和标点符号。



编辑:方小远

相关阅读

大河艺术网

2024-04-24

大河艺术网

2024-04-23

大河艺术网

2024-04-22

Copyright © 2001-2023 大河艺术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526598700

邮箱: daheyishuwang@163.com

未经大河艺术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