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家动态

第七届全国画院美展论文 | 卜绍基 廖晋:回顾与展望——广东画院的建立与发展

2022-03-20 21:10:11 字体大小【

  回顾与展望——广东画院的建立与发展

  卜绍基 廖晋

  内容提要: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四大画院之一的广东画院,在不同历史时期, 充分发挥专业画院的专业优势,在创作的“人民性”方面作出表率;通过不断强化专业画家个人风格,充分展现艺术个体的面貌。在新的历史时期,广东画院将依托画院新址的建成启用,开拓创新,通过一系列发展举措,进一步体现国办画院的引领作用, 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文化强国,推动新时代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的迈进,进一步凸显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人民性创作;个性探索;新举措;新机制


  广东画院新址建设是广东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点项目,是落实省委进一步深化“1+1+9”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2020年,历时十余年的广东画院新址建设项目终于竣工,并于 12月 19日正式落成启用。这一重大文化标志性建筑的落成启用,标志着作为新中国四大画院之一的广东画院, 在成立 60多年后,又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广东美术百年,百花争妍、多元发展,为人民大众奉献了许多经典作品,孕育了大批名家大师,也筑就了一座座艺术高峰。广东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各个学术机构和组织的贡献,省内各个画院、美术院校、美协等专业美术机构在组织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起到主导性的作用。60多年来,广东画院在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的热切关怀下,在省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不仅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在国内享有盛誉的杰出画家,也创作出一大批震撼人心的精品力作,为广东美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做出了榜样,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美术事业、文化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广东画院在 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秉承“学术立院、公益为先、传承传统、创新发展” 的宗旨,全体画院艺术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用画笔忠实记录着社会沧桑巨变,记录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非凡历程, 记录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党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丽图景。

  为庆祝广东画院新址落成启用,广东画院特别策划了“广东画院新址启用暨优秀作品展”, 展览以画院成立 60多年来的“优秀作品”及“院史研究”的呈现为主要切入方式,总结梳理展现广东画院 60多年来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成果和学术面貌,凸显画院学术特色、创作优势,传承和创新岭南画派的学术传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望 60多年的历程,既有诞生的欢欣,又有起步的艰辛;既有激情的创作,风雨的考验,更有转型的焦虑,改革的探讨;……广东画院走过的每一步,踏出的每一个脚印,都有不少值得回味和总结之处。例如,作为公办专业画院,在当今美术界多元并存时代,如何创新机制更好地弘扬主旋律的美术创作;如何更好地体现发挥专业画院的专业优势;如何在创作的“人民性”方面作出表率;如何不断强化专业画家个人风格,充分展现艺术个体的面貌;在新时期,如何依托画院新址的建成,在前人的传统和经验基础上,开拓创新,再创辉煌,从而更好地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体现公办画院的引领作用,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文化强国,推动新时代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 的迈进,进一步凸显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不同时期“人民性创作”的表率

  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四大画院之一,广东画院一直把主题创作作为画院工作的重点,把主旋律创作作为主要的学术抓手,引领广东美术的创作方向,是广东地区主旋律创作的领军团体, 更是广东美术综合创作能力的代表。一直以来,画院的老中青三代美术家始终能共同参与、努力创作,以精品意识和力作意识,发挥各自所长,调动各种可能的技术因素;在构思、创作等过程中, 使自己的创作心绪进入历史场景,自己的创作情感进入历史的角色,力求创作出更多代表性的作品;另一方面,在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和积极促进下,广东画院历任各级艺术家在强调个人特色和多元化艺术面貌的同时,仍然能以历史的眼光,关注社会现实,体现其应有的历史责任和社会担当。这些作品不仅能深刻反映重大主题、国家意志以及民族进程的伟大变化,而且能充分发挥“岭南画派”在表现民生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在“人民性”的主题创作方面作出表率。

  广东画院成立的前 20年,艺术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描绘新生活,讴歌新时代。特别是 20世纪70 年代的广东油画、宣传画创作在当时“红光亮”的氛围中另辟蹊径,在图像形式和审美高度上的突破为全国美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参照。这 20年,是广东画院创作激情燃烧的 20年,画家们在不同艺术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创造了许许多多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名作,谱写了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段段光辉历程。

  第一个 10年,广东画院聚集了省内一批最优秀的画家,他们以讴歌“新生活、新建设”为主题,紧密结合当时的形势任务,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作为创作的目的和评价的标准, 以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作为创作指导,创作出一批高水准、高品位、体现时代特征的作品。其中有: 关山月的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与傅抱石合作)、《煤都》《春到雁门》,方人定的中国画《琵琶行》(组画)、《旱年不旱》,张幼兰的中国画《血泪童工》,余本的油画《到田间去》《南海之滨》《秦岭》《黄河渡口》,黄新波的版画《年轻人》《太阳从我们手上升起》,蔡迪支的版画《南海渔人》等,艺术家们纷纷在深入生活、革新传统、创作图式和语言风格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第二个 10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广东画院与不少重要的美术机构都停止了美术创作和教学活动,广东省文艺办公室、广东省美术工作室取代美协、画院,成为官方美术创作机构。但在这个充满革命激情的年代,广东画院艺术家们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依然积极参与新中国美术史中这段最为独特的创作活动,创作了不少具有明显地时代烙印的作品。其中较有影响的作品有: 关山月的中国画《绿色长城》《俏不争春》,关山月、林墉、陈衍宁合作的中国画《高路入云端》, 林墉的国画《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百万雄师过大江》《八路秧歌进村来》《好得很》《调查归来》, 伍启中的中国画《心潮逐浪高》,伍启中、刘仁毅合作的中国画《低头》,王维宝的中国画《人民胜利了》,陈衍宁的油画《秋收起义》《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渔港新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讲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与汤小铭合作),汤小铭的油画《永不休战》《虎门民兵》《女委员》,伍启中的油画《东方欲晓》,汤集祥的油画《耕海》(与余国宏合作), 黄新波的版画《怒向刀丛觅小诗》《春华长艳》,以及陈衍宁、汤小铭合作的连环画《无产阶级的歌》, 陈衍宁、林墉、伍启中、汤小铭合作的宣传组画《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等。

  当时代的巨轮驶入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历史时期,作为前沿地的广东,在经济等各个领域全方位高速发展,美术事业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的广东画院的艺术家们把目光投向社会的现实状态和个体生活经验,以更为开放的态度、独立的视角去面对社会文化和自身的创作问题,创作了大批反映社会现实状态的作品,以对改革开放以来新生活的热切表现,继续引领主流美术创作的倾向,又迎来新的辉煌。通过近 40年的改革探索,广东画院老一辈艺术家焕发艺术青春,中青年的美术骨干和创作主力更是不断崛起,日渐成熟,不断地充实广东美术界。老中青三代的艺术队伍日益壮大,在全国展览中屡获大奖,人才辈出,令广东画院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如关山月的中国画《龙羊峡》《碧浪涌南天》,王玉珏的中国画《卖花姑娘》《冉冉》, 林墉的中国画《访巴基斯坦写生作品》(系列),伍启中的中国画《康有为》《孙中山》《双清楼主——何香凝》,汤集祥的中国画《旧中国的一件真实事》《大地行云》,尚涛的国画《大器》《金瓯》、刘斯奋的中国画《新权力女性》,许钦松的中国画《高原甘雨》《南粤春晓》,李劲堃的中国画《春山寒露》《大漠之暮》,李东伟的中国画《中国城市·道》,黄国武的中国画《金龙宝地》《山高水长》,周正良的中国画《标兵》《狙击手》,崔跃的中国画《玛秀吉与贡去卓玛》《拉毛吉与珠玛》,方向的中国画《农家春禧》《丰年》,林蓝的中国画《梦·澳门 1999》,汤小铭的油画《让智慧发光》《中山先生》,陈衍宁的油画《新浪》,林宏基的油画《停泊游艇的码头》,刘仁毅的油画《老少平安》,林永康的油画《自梳女》《蒸汽时代》《天窗下》《黄道婆——中国纺织之母》,孙洪敏的油画《女孩·女孩》《我在》,宣新明的油画《渔》《捕鱼归来》, 李节平的油画《小夫妻》,颜苏平的油画《3C生活》,黄新波的版画《创世纪》《走出温室的玫瑰》, 许钦松的版画《踩波曲》《潮的失落》《心花》,林宏基的水彩《草滩上的龙骨》《最后的宁静》等等。

  2018年至今,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更好地诠释“革新”“现实”“兼容”的广东文化精神,广东画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周年、改革开放 40周年、建党百年等一系列重大时间节点上,围绕全国、全省的各项大型美术创作任务,以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的工作部署,在新址建设落成启用、画院搬迁等重要时刻,继续开展各项大型主题创作。“以团队方式进行大型集体创作”也重新成为广东画院这个时期学术活动的新亮点,并诞生了不少巨幅作品,如体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大型集体创作巨幅中国画《南粤先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百花齐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许钦松、黄唯理、陈映欣等合作的近 20米长的中国画《云湧珠江》,李劲堃创作团队的中国画长卷《盛世珠江》《长江之歌》,林蓝创作团队的中国画《长流不息》,孙洪敏工作室团队的油画《深圳速度》《对外开放新格局》等;还有艺术家个人的创作,如许钦松的中国画《高丘之下必有浚谷》,李劲堃的中国画《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林蓝的中国画《梅坚如铁·武汉 2020》《住有绿居·深圳 2020》《蓬勃》,冯少协的油画《中国共产党党员——锺南山》《经济特区(系列)》《中国,崛起!》,郑阿湃《大湾区来客》《南粤雄风》,黄国武的中国画《雷火战神》,黄唯理的中国画《火神山曙色》,陈映欣的中国画《丰碑》, 杜宁的中国画《休戚与共》,关坚的中国画《岁寒霜雪贞松枝》,刘三齐的中国画《白衣英雄赞》, 等等。

  60多年,广东画院艺术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不断探索, 凭借自身的丰富学养和革新精神,在美术领域进行创作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作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经典作品,成为了广东美术方阵的有力支撑,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绚丽辉煌的印记,从而奠定了广东美术在近现代中国美术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多元化的个性探索

  过去的数十年,是中国的美术事业不断取得新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更经历了一个风雷激荡、波澜壮阔的时代。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广东的美术创作以鲜明的艺术个性与开拓的艺术精神,总是能够走在时代的前沿,成为新中国美术版图中的重要力量。

  在 20世纪初,以广东画院艺术大家关山月、黎雄才、方人定等为代表人物的岭南画派便以其“折衷中西”的美术革命主张,对当时全国范围内的美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辐射作用;新兴木刻运动等革命的先锋艺术,也是以广东作者群的创作力量最为雄厚,广东画院的创院院长黄新波正是其中代表人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新国画”运动中,广东美术家创作出了不少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意义的代表性作品,而当时的革命历史画油画创作等,广东也产生了不少具有经典意义的杰作,其中,王玉珏、汤小铭、林墉、伍启中、陈衍宁、林宏基、许钦松等一大批画院创作中坚,以严谨朴素而又全情投入的创作态度,创作了许多具有强烈艺术个性的美术作品,成为当时风行全国的“红色经典”。

  改革开放之后,广东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之一,得风气之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此伟大变革时代为依托的广东美术创作,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党提出了“主旋律”与“多样化”的文艺方针政策,广东画院艺术家秉持“主旋律是代表着时代的精神状态和时代的心声”的宗旨,在题材的选择上,除了革命历史题材外, 同样也可以是健康向上的日常生活状态,而绘画的表现上,则是不断探索、自我完善,建构一种与时代新精神相适应的艺术语言。这种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阐释,不断引导、引领广东美术的具体创作实践,而使广东在这一时期美术创作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心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建院至今的各个时期的创作成就可以看出,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为依托的时代意识和创新意识,始终是广东画院学术创作的不竭源泉和动力。进入新时期,艺术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较传统的公共化的思考、公众化的关注转向个人化、现实化的关怀,更多艺术家注重绘画的文化品格与个人的表达。随着历史进程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 从艺术的角度,无论以继承的态度或者反思的态度,画院新一代艺术家所思考的内容和层面均体现出新的方向,有了更多进行个人绘画语言方面探索的尝试,在风格的把握上更强调个性特质的体现和多元化的文化审美取向。

  这种创作状态是画院历任艺术家的艺术追求,他们能够在时代语境之下内省自己,在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之下,逐步获得个人风格并日趋完善成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广东画院的艺术家勇于开拓,不断探索,凭借自身的丰富学养和革新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作出一批批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新作、力作,形成了如王玉珏的大写意花鸟画系列,林墉的域外风情人物画系列,汤小铭的历史人物系列油画,刘斯奋的现代人物画及焦墨山水花鸟系列,许钦松的《吞吐大荒》系列全景式水墨山水画,李劲堃的《都市山水》系列,林蓝的《诗经长歌清唱》《长流不息》《岭南风情》等金版花鸟画系列, 冯少协的《中东的鸽子》《海上丝绸之路》《百年广州》《抗疫英雄》等油画系列,郑阿湃的《岭南风情》《大湾区来客》《春阴》等工笔花鸟画系列,李东伟的《静观》《中国乡村》《海岸线》等山水画系列,黄国武的《云月无量》《人间烟火》《焦点》等水墨人物画系列,孙洪敏的《女孩日记》《我和您》《青春期》《猫和女孩》等油画系列,黄唯理的《家园·梦》《祖国山河写生》等山水画系列,周正良的《岭南花开》《南国佳果》等花鸟画系列,陈映欣的《田园意象》《黄天厚土》《武夷茶香》等山水画系列,陈迹的《秋兴》《青城山写生》等山水画系列,杜宁的《向日葵》《岭南硕果》等花鸟画系列,关坚的《岛·印象》《航》《亘古·星海》等山水画系列, 刘三齐的《铁铸山川》等山水画系列……这些作品都极好地呈现出广东画院艺术家把握现实力量、聚焦现实生活、关注时代精神等方方面面的特质。

  文艺作品只有在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回望、思辨、实践、再反思、再实践,才可得到不断升华和提高。新时期,广东画院新一代艺术家始终坚持以深入生活为创作源头,在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同时,切实尊重艺术规律,做到社会责任与创作自由相统一,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与学习借鉴创新创造相统一,以高远的眼光和平静的心态面对风云的变幻、历史的考验,在传承与发展中脚踏实地、行稳致远。

  依托新址建成后的系列发展举措

  2020年12月19日,对成立60余年的广东画院,对曾经沧桑与辉煌的广东美术界、文艺界来说, 都是一个值得深刻铭记的日子。在省委省政府、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在社会各方人士的大力帮助下,经过十多年筹建的广东画院新址,终于在各参建单位的通力协助下,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了项目建设工作,正式落成。广东画院新址的落成启用是广东文化艺术界的一件盛事, 是广东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广东美术界、文艺界的又一项重大成果,也是广东乃至全国又一重要的艺术财富。

  广东画院新址位于广州白云新城文化中心区,是广东省文化强省建设重点工程之一,先后被列入广东省“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项目占地近 2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 4.5万平方米。其主要功能区域包括:作品展览区、专业创作区以及行政办公室、作品鉴赏室、装裱修复室、资料室、档案室及美术培训中心等,是集创作、研究、收藏、展览、教育、交流、服务等为一体的现代化专业画院。广东画院新址建成后,将作为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为大湾区文化艺术交流合作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进一步助力广东画院的学术探索和艺术发展。

  依托新址建成,进一步完善三大学术机构。广东画院将依托这一全国瞩目的文化强省重大标志性建筑的建成,围绕“1+3”工程,即大楼、大作、大家、大活动,以推出广东精品力作、造就岭南名家大师为目标,以重大艺术活动为抓手,重点实施“1新址 +3院 +3基地”计划。着力建设广东画院研究院(60岁以上老画家)、广东画院(在职画家)、广东青年画院(45岁以下青年画家)三大学术机构,开展岭南老中青美术家推培计划。第一,针对德高望重的代表时代、代表广东的艺术大家,以大力度、深研究、广传扬,锻铸广东美术高峰;第二,力推一批德艺双馨的广东艺术中坚精英;第三,培养一批创新力强的广东优秀青年艺术后备人才,并面向广东省各地市开展创作培训培育工作,将广东画院新址打造成为广东重大题材美术创作重要基地、广东青年美术人才培养重要基地以及广东基层美术人才培训重要基地。

  依托新址建成,为国家留下更多精品力作。自 2019年始,广东画院进一步强化具有良好传统和宝贵经验的大型集体创作,每年都根据重要的历史事件、重大历史题材,发动全院画家和院外特聘艺术家完成若干件集体创作。如前文提及的,在 2020年,广东画院特邀粤港澳大湾区、深珠汕厦经济特区国画家与画院全体国画家 22位老中青艺术家们共同创作了长 16米、高 3.8米的巨幅中国画《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该作品在今年央视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中播出。2021年,李劲堃团队创作的中国画《长江之歌》与孙洪敏团队的油画《对外开放新格局》及林永康个人创作《南方谈话》还入选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组织规格最高、选题规模最大、参与创作人数最多的一次主题美术创作工程“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最近,广东画院按照有关讲话精神及批示精神,积极组织全体在职艺术家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型系列主题创作,先后创作了分别体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南粤先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以及《百花齐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另外还有《闪亮广州》《奔向海陆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等 5 件大型主题美术作品,以艺术之美点亮党史之光。

  依托新址建成,搭建展览交流平台。广东画院自成立以来,在致力于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升的同时,通过展览陈列和学术交流,与全国各大画院联动,形成美术创作的有效讨论平台与研究交流桥梁,共同体现公办专业画院的强大学术力量。自 2005年起,广东画院高擎“学术立院、公益为先、传承传统、创新发展”的大旗,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个展、联展,多年来,先后倾力打造了十七届“广东画院创作年度展”、六届“广东画院学术提名展”、四届“广东画院签约画家汇报展”和“广东青年画院画家汇报展”、十二届“广东画院作品巡回展”以及二届“一荐一—— 广东美术名家荐才行动”等学术品牌展览。这些展览一方面有力地宣传、推介了画院艺术家,为中青年艺术家提供发展平台和崭露头角的亮相机会,另一方面向学术同行和社会各界交流、汇报广东画院每个阶段的创作成果,为画院艺术群体打开更为广阔的创作思路,提升更具高度的艺术境界,推动画院学术的新创造与新发展。广东画院将通过对新址美术展览厅的进一步完善,继续加强与各省市专业画院的交流合作,推动创作和研究。此外,还将依托新址的落成完善,策划举办全省乃至全国性的画院工作会议,加强交流,形成更多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平台。

  依托新址建成,继续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特征,就是优秀文化作品和人才的不断涌现。多出精品佳作,多出优秀人才,是广东画院一直以来的工作重点,并不断 酝酿尝试与实践创新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新方法、新举措。作为广东美术重要的专业学术机构 率先垂范,利用学术影响力和资源优势,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扶翼育苗。2005年,广东画院首开先河,启动成立广东青年画院及开展签约画家聘任工作,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实践,选拔并培育 出许多优秀的中青年画家,堪称全国画院系统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两项重要创新举措,对拓展体制 内外交流、打破体制的束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全国的国办画院中产生了示范效应。从 2014年开始,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广东画院策划举办了两届“1荐1——广东省美术名家荐才行动”。这一荐才育才方式为全国美术界提供新的探索思路,借知名艺术家的慧眼,选出广东地区 45岁以下的有潜力、品艺兼优、综合素养高的未来之星,并建立艺术名家“一对一”的帮扶计划,培养 广东未来的艺术大家。再者,广东美术历来有着前辈艺术家提携后辈,对年青艺术家进行无私地 “传帮带”“甘作人梯”、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如许钦松、李劲堃、林蓝等不少广东画院艺术家,都在高校带研究生、博士生。他们薪火相传,传道授业,组织创作研究课题,为中青年学子进入专业领域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薪火相传,初心不忘,展望未来,重任在肩。历经 6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广东画院仍然以“学术立院、公益为先、传承传统、创新发展”为宗旨,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对外文化交流、社会公益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概而言之,“学术”是广东画院的立院之本。作为从事美术专业研究和创作的机构,广东画院始终坚持以学术凝聚思想,以学术引领创作,以学术产生影响,以多元开放的姿态不断推进画院美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公益”是广东画院的立院之路,作为国家的文化机构,画院必然要承担起更多地社会责任与文化使命,需要面向公众给予更多文化方面的服务与回馈。为此,广东画院将服务社会、服务民众作为立院之路,自觉地做好中国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担当者角色,并通过自身的学术资源与优势积极投身到公益事业之中。“传承传统、创新发展”则是广东画院永葆活力的支撑。近年来,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广东画院在办院模式上走在前列并取得一些新突破,呈现出一种不同以往的学术态势及创作面貌。广东画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化省委“1+1+9”工作部署,为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当代多元化艺术语境中,和国家强调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当下,“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是艺术家应具有的治学姿态与文化精神。广东画院将一如既往强化探索和研究的态势, 在艺术道路中不断深入思考、打磨技艺。新时期,新发展,新希望。广东画院将借助时代春风和新址启用的大好机遇,通过更多样更深入地学术交流活动,共同分享、收获同行们的宝贵经验与建议,不断检验并推进画院自身的学术建设成果,与全国画院系统的同行们进一步形成合力,共同为拓展中国当代美术的未来开辟新路径,开创新局面,做出新贡献。

  (卜绍基,广东画院专职理论家;廖晋,广东画院院刊编辑。)

  广东画院新址启用暨优秀作品展现场一

  广东画院新址启用暨优秀作品展现场二

  广东画院新址启用暨优秀作品展现场三

  广东画院历任院长,左起:林蓝、许钦松、王玉珏、刘斯奋、李劲堃

  广东画院新址

  广东画院新址全景图

  《长流不息——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脉》 林蓝、刘明、陈朋、詹晓燕中国画150cm×600cm2019年

  《珠江胜景——云湧珠江》 许钦松、黄唯理、陈映欣、张东 中国画 238 ㎝ ×1978cm 2018 年

  《中国共产党党员——锺南山》 冯少协 油画 180cm×230cm2020年

  《永不休战》 汤小铭 油画 108cm×140cm 1971 年

  《对外开放新格局》 孙洪敏江哲王雪黄伟超姜浩孙广煦黄皓璋贾文广740cm×300cm 油画2020年

  《深圳速度》 孙洪敏、江哲、黄伟超、王雪、黄皓璋、黄朝阳、孙广煦合作 油画 150cm×380cm 2020 年

  《长江之歌》 李劲堃 林杨杰 莫菲 黄涛 中国画 300cm×800cm 2021 年

  《山村医生》 王玉珏 中国画 纸本 84cm×63cm 1963 年

  《年青人》 黄新波 版画 41.9cm×31.7cm1961年

  《绿色长城》 关山月 中国画 144.5cm×251cm 1974 年

  注:此文无中国国家画院、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大河艺术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有书面授权者,转载此文需注明来源,不允许更改任何文字和标点符号。



编辑:方小远

相关阅读

大河艺术网

2024-04-24

大河艺术网

2024-04-23

大河艺术网

2024-04-22

Copyright © 2001-2023 大河艺术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526598700

邮箱: daheyishuwang@163.com

未经大河艺术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