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家动态

第七届全国画院美展论文 | 于洋:新时代中国画的体系建构与风格路向

2022-03-19 08:45:20 字体大小【

  新时代中国画的体系建构与风格路向

  于洋

  内容提要: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画种,中国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的文化情境之后,面临着如何建构自身内容与风格体系,包括理论话语体系、价值评判体系、创作风格体系在内的新时代中国画学体系,成为摆在当下所有中国画家和理论家面前的课题。传统中国画品评体系的当代转换、研究方法的中西融创及风格路向的笔墨拓展与图像表达,是新时代中国画体系建构的重中之重。文章围绕如何建构与延展当代中国画学体系的问题展开讨论,继而提出融合与延展、传统出新与多元共生,是新时代中国画风格体系建构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画学;话语体系;当代转换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画创作的文化语境发生了诸多变化,关于中国画当代发展及其价值观的思考与讨论始终持续:中国画如何走出国门为世界认同和欣赏,连同对回归传统笔墨的反思以及中国画概念、材料的限定与拓展等种种问题,都成为摆在中国画家面前的时代课题。一方面, 随着国人了解域外文化艺术的渠道更加便捷,西方艺术观念与技法样式大量涌入,各种艺术思潮在中国画坛几乎都能找到呼应;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经济、政治地位都在迅速提升,中国本土文化取得国际认同的要求变得空前迫切,希望中国的当代文化、当代中国的本土艺术能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实现自身价值,以扩展其影响力与普适价值,已经成为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诉求。

  如何建构新时代中国画的体系,即包括理论话语体系、价值评判体系、创作风格体系在内的新时代中国画学体系,成为摆在所有中国画家和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对于中国画学体系的研究, 是一项知行合一、史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课题,既不能脱离创作、鉴赏的实践,也不能脱离史论的思辨与研究,既不能脱离历史文脉的渊源,也不能脱离时代新风的更新。

  一、当代中国画学的理论建构与话语体系

  中国画理论与价值体系有着自身悠久而自足的学术渊源、相对明确成型的研究对象与深闳丰富的文献成果;与此同时,中国画理论体系与价值体系又并未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科转型,在很多的语境与场合中,也常常停留在一个包容度极大、涵盖范围很广的学术概念。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特别是作为中国绘画学术系统的主干内容,20世纪的中国画研究在承继传统画史、画论思想的同时,显现出浓重的现代学术理路与学院属性。从民国初期围绕中国画革新与改良的论战, 到新中国建国初期学科整合背景下关于民族艺术的社会功能的讨论,再到新时期以来西方文化艺术思潮影响下的中西之辩,从 20世纪上半叶康有为的“中国画改良”论,陈独秀、吕澂的“美术革命”论,陈师曾的“文人画价值”论,徐悲鸿的“写实改良”论、林风眠的“中西调和”论等, 到半个世纪以来画坛对于中国画前途命运的错综复杂的论辩,无论是主张“传统出新”还是“引西润中”,无论是强调“笔墨核心”还是“形式革变”,围绕现代中国画发展路向、价值标准、创作理念乃至教学传承的思考,已经成为百年以来中国美术研究的重要版块。

  作为中国画理论与价值体系的核心语词,“画学”概念的建构在当下尤为重要。在古代汉语中“画学”一词出现于北宋,但最初的涵义指培养绘画人才的学校,是北宋翰林院图画局所设教育机构的名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画学”的衍义天然地带有画法教育、智慧传授的底色。今天我们谈到作为一门学问的“画学”或“中国画学”,与 20世纪中国文化的宏观背景及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转型相关。由于历代中国画文本学脉的承变性与时序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对于经典的传统中国画学的研究,最终会落实到对于画学史的研究层面,从而在古与今、中与西、通与分的不同范畴中建构其自身脉络。

  与传统品评方法相对,在 20世纪西方学术思想全面引入以后,以西方现代文艺评论观念与视角重新审视传统中国绘画,成为当下中国画理论体系与价值体系的主要参照。译介引入海外中国美术理论研究的方法与观念,已经深刻影响了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画理论研究,一方面使中国美术研究学者们对照式地重审中国自身的绘画史学传统,另一方面更契合了中国画学研究进入现代学科体系的需要。然而,海外中国古代绘画研究全面转向图像研究,亦使现代中国画理论体系与价值体系建构时常遇到观念的不对应与方法论的抵牾。对中国画史上的画家与画派、具体作品与创作生态的个案讨论,使中国画理论与价值体系的建构重新聚焦于具体的绘画作品、史实细节与画论文献。这在客观上扭转了单纯以西方观念对于中国画作品进行“嫁接”阐释的空泛,同时也及时地提示了中国画理论体系的本体性问题。特别是在西方的中国美术研究者惯于将社会环境与艺术相结合进行讨论,注重历史、政治、经济等外在因素对于画家绘画风格之影响的学术潮流中, 一些国内学者将视角重新转入指向中国画创作本体的内向视角,落实到对于个案史实的廓清与整理,对于新时代中国画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起到了有效的建构作用。

  自古以来,中国画的品评体系与话语体系都有着自身特别的思维方式与学术特色,其研究的方法强调综合性、本体性与会通性。正如民国时代的画家学人郑午昌在《中国画学全史》中对于“画学”的解说:“凡与绘画直接或间接有关系之各事项,如思想、政教诸类,所以形成一代绘画者, 穷源竟委,亦为有系统有证印之说明。画迹举各家名迹之已被赏鉴家所记录,或曾经目睹而确有价值者集录之。其间尤重要而可称为代表作品者,则说明其布局、设色、用笔之法,别定其神、逸、妙、能、优劣之差,比较对勘,小以见各家之作风,大以见一代之画学。”这其中,如何将以“神、逸、妙、能”为中心的传统中国画品评体系,转换为当代中国画的评论体系,使其进一步起到推陈出新、激浊扬清的作用,是建构新时代中国画评论体系的核心问题。

  一般意义上,中国画评论体系的主要研究范畴是古代到近现代以来的有关绘画品评文字的著 述与文献,其范畴涵盖了中国画的史论、品评、技法、著录等各方面的内容。在画理、画法、画道的不同层面中,现代中国画评论体系与话语建构,在精细分科研究的基础上,也需要宏观的整体性研究,更倾向于对于形而上的画道层面的研究。除了历代画家论画文献之外,评论体系研究的范围还需深入到中国文史典籍文本中。如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从经、史、子、集以及家谱、笔记、小说和释道等浩繁的古籍中,辑录自汉至近代三千余种成卷或单独成篇的中国绘画论著, 同时对每一种品评文献的作者、思想内涵、版本情况以及流传过程等问题加以考辨和研究,以完成品评体系的现代转化与建构。在此角度上,古代与近现代中国画品评文献的重读与整理,仍是中国画学评论体系与话语建构的重中之重。在现代学术规范的基础上,呼唤点评式、贴近中国画创作本体的评论,与中国画创作自身的话语概念,是建构新时代中国画的评论体系与话语体系的重点与难点。

  2021年 8月,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文艺评论,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繁荣发展。因此,新时代中国画评论体系的建构, 同样需要严肃客观评价作品,坚持从作品出发,提高文艺评论的专业性和说服力,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中国画作品推介出来,抵制阿谀奉承、庸俗吹捧的评论,同时更需要回到作品本身说话,把中国画本体的画理画法看准确、讲清楚,力求少一些空头评论,多一些讲得准、谈得深的优秀评论文章,同时强化中国画本体话语的建构。

  二、新时代中国画的创作体系与风格路向

  中国画创作体系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如同一条不断流淌的河流,在绵延流动中取舍损益、沉积聚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文化语境中,体现出不同的适应性与差异性。如魏晋、唐代、两宋、元代、明清等各个朝代中国画创作的主流文脉的发展、画科的逐渐演进,各自体现出不同时代的画理画法、社会风尚、文化形态,既自成体系又呈现出递进式的关系。近现代以来,对于传统中国画的传承与改良,常常已在很大程度上融入现代视角,也融入了现代西方绘画的写实观念与科学思维。如 20世纪 20年代初期,陈师曾基于自身创作所提出的文人画观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画家的新知与感受,更兼具了建构近现代文人画创作体系的策略意识,这种对于“文人画”传统的重新发掘、建构,在厘清了文人画注重主观表现而不求形似的特点之外,也使“文人画” 增益了新的内涵,使其由零碎、单纯而变得系统、丰富,同时又顺应了进化论思潮影响之下的时代风气。

  无论对于传统画种意义上的中国画,还是对于宏观视角中的当代中国文化来说,价值标准的多元化,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个最为典型的表征。在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画创作在西方文化艺术思潮冲击下的生存与危机,已受到国内美术界的密切关注。21世纪初期以来,关于中国画能否进入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及其在世界艺术中的文化身份问题的讨论,也为新时代中国画创作与研究,乃至中国画理论、创作体系的走向埋下了伏笔。因此,只有秉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在创作中处理好“小我”与“大我”以及“有我”与“无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更好地投入中国画创作,更多地创作出佳作、力作。

  总的来看,新时代语境下的中国画创作,无论是人物画还是山水、花鸟画科,其重点和难点并不在于用以表现当下社会生活的写实基础与造型能力,也不在于以宣纸笔墨作为媒材所展开的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实验,而是通过吸纳笔墨传统,抒写主体精神,使之完成中国人内在精神的延续与拓展。这其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巨大差异,成为横亘在所有中国画家面前难以逾越的难题。在某种角度上看,新时代中国画创作所面对的最大课题,是关于中国画的发展路向与文化认同的思考,推而广之也就是中国本土艺术在中国自身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如何演进的策略,同时进一步充分认知以中华文化传统为依托的中国画在世界美术体系中的独特性与重要价值。尤其在新世纪以来,中国画坛面临着更为宽阔的国际视野,随着对中西文化了解和研究的深入,对中国画创作传统文脉的沉潜,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中国画家们更多地考虑到了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中国画的自我文化身份,以及中国文化艺术对世界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积极意义,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动和影响着中国画创作生态的发展趋向。

  新时代中国画的创作体系与风格路向,涵盖着传统笔墨及其当代拓展、“中国画”与“水墨” 概念的辨析与博弈,以及当代图式语言的新拓展等课题。

  其一,中国画的笔墨及其当代拓展。在新世纪的社会文化语境要求下,如何看待传统笔墨,成为衡量中国画的文化规定性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中国画家与各界文化学者认识到, 虽然新时代的中国画艺术风格应该是多元的,但在这多元的整体中,不能缺失传统的一元;同时,更多画家和理论家也开始反思“传统”的范畴和外延,即传统的中国画作为历史,不仅仅只是文人画,更不是只有文人写意画,而是包括了很多非文人阶层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包含了20 世纪以来融合了中西文化智慧的近现代传统。尤其在刚刚走过的新世纪前 20 年,当人们回顾 20世纪中国画的成就与积淀的时候,发现我们今天所言的“传统”已经具有多层面的涵义, 它既包括百年以来由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画家为代表的近代传统,又涵盖着明清以降以“四王”“四僧”等画家群体所代表的宫廷系统与文人传统,董其昌的“南北宗”画风系统,此外,还包蕴着民间画工传统等。在新时代的文化情境中,中国画一方面向传统回归, 另一方面更为关注形式语言的探索与实验,题材内容、媒材技法的空前拓展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画发展的独特景观。“文人水墨”“学院水墨”“实验水墨”,乃至“观念水墨”“都市水墨”等名目在世纪之交纷至沓来。新世纪以来,中国画的文化语境发生了诸多变化,中国画如何走出国门为世界承认,对复归传统笔墨的反思以及中国画概念、材料的限定与拓展,种种问题相继涌现。

  其二,“中国画”与“水墨”概念的辨析与博弈。在当下的创作实践、学院教学与展览生态中, “中国画”“水墨”两个概念一直相伴相生、互为影响,又似乎纠缠不清、难以尽述,其间有概念的混用、逻辑的交错,也有边界的模糊、语境的共存。这一现象的背后,又浮现出两条不同的创作路径与价值取向,一个主要指向传统、学院与经典,一个更倾向于当代、社会与新潮, 两条脉络的交织、碰撞与激荡,成为当下画坛的一大景观。如果从当下的现实情状突围,放远视域,“中国画”与“水墨”两个概念的时态属性本身就呈现出“新——旧”的相对性与悖论性。一方面,现代语境中的“水墨”与“中国画”都是新的概念,且都在其发展过程中被赋予新的狭义内涵;另一方面,如果倒溯百余年,则“水墨”更早存在于传统文人画的话语系统,“中国画”才是伴随着民族国家意识兴起而产生的新语词。在价值评判标准多元化的时代,“传统” 与“当代”的并存已是事实,传承与融创亦为一个艺术门类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新时代的“中国画”概念与范畴也正经历着新旧转换与时代交汇的过程,只有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才能更准确地找寻到当代中国画的文化身份和精神认同。

  其三,在全媒体与图像时代,中国画创作体系面临着如何回应新媒介与图像文化的挑战,回应图式语言的新拓展课题。在全媒体时代语境下,对于图像的借鉴、参照成为新时代中国画创作的重要视觉资源。因此,如何处理好图像资源与中国画创作的关系,在更好发展中国画本体语言的基础上,应对图像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成为新时代中国画的重要课题。面对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影像视觉图像,如何充分“消化”当代媒体图像文献,如何在大量历史图像文献资料中探寻艺术意象,通过遴选与整合图像资源,从生活体验和视觉影像中汲取养分,通过宏阔深沉或以小见大的题材,以现实场境再现历史,以具体局部的精微表现彰显宏大主题。回首新中国建立至今的诸多中国画经典,从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到冯远的《世纪智者》、唐勇力的《新中国诞生》等,很多中国画经典作品也正是通过对于影像的参考内化完善人物形象的塑造,建构了富有丰厚意味的视觉意象,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笔墨与色彩语言,完成了对于真实影像和图像文献的诗意超越。

  总体看来,新时代中国画创作体系的发展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趋势,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融合与延展。一方面,在 20世纪中国画名师大家艺术成就的积淀之下,新时代中国画更为强调对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对于新题材、新风格、新画法的探索发掘;另一方面,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画科也在表现题材、笔墨与色彩语言上呈现出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趋势。其二是传统出新与多元共生。不同于以往的中西文化“冲击——回应”模式观念,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更为强调以本土文化为主体的中西文化融合,传统画法与当代观念的关系也不再是一种简单、绝对的对立,而是多元共存、相互影响。

  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同时,新时代中国画创作仍需审慎认知和辩证处理继承与借鉴的关系。在对本土画学传统不断加以丰富、强化、改造和弘扬的同时,也要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撷取其他画种的优秀思想文化遗产,博采众长,丰富中国画的当代风格,这样才能真正彰显新时代中国画创作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

  (本文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专业委员会研究员。)

  《世纪智者》冯远 纸本设色 556cm×410cm 2015 年


姚渔湘《中国画讨论集》(北平立达书局 1932年出版) 封面书影

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封面书影

  注:此文无中国国家画院、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大河艺术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有书面授权者,转载此文需注明来源,不允许更改任何文字和标点符号。



编辑:方小远

相关阅读

大河艺术网

2024-04-24

大河艺术网

2024-04-23

大河艺术网

2024-04-22

Copyright © 2001-2023 大河艺术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526598700

邮箱: daheyishuwang@163.com

未经大河艺术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